问题转换机
赵强 |新星出版社
0.00 ¥43.00
收藏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13311625
  • 印刷时间
    2013-06-01
  • 库存
    正在获取...
产品特色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思想者的研究视域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注。

      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

      新时期呼唤新人文,也不断催生着新人文。

作者简介

      赵强,1989年入北大西语系习德语,后入中文系习语言学,混迹北大10余年,2001年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任教至今。冷漠/冷静、旁观/观察、无行动力/谨言慎行的自由追逐者,所思过于所言,所言过于所写,所写过于所行,所行无益所思。

内容简介

      《问题转换机》是作者在《中华读书报》所开专栏的首次结集。之所以选择“问题转换机”作为文集的标题,仅仅因为作者喜欢这个名字。当然,“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被视为永恒的问题,确实可以成为各种转换的终点。问题转换机一旦运行到系统崩溃之际,立刻可以开启新程序,把永恒的问题重新转换为当下面对的现实。”这种只提出问题,从不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考是作者的一贯风格,“问题存在,答案便已存在”是作者给自己的忠告。所以,问题越积越多,而答案越来越少。

 

精彩书评
精彩书摘

      由两位哈佛毕业生创办于2006年9月的独立杂志《02138》不断刊登一些跟哈佛相关的榜单,譬如“制造公众麻烦的哈佛校友名单”、“失职的哈佛校友名单”等。近来,他们准备刊登“被哈佛拒收的名人榜单”,其中包括“股神”巴菲特、参议员克里、太阳微系统公司总裁麦克尼里等人。创刊人金表示,每一位上榜人都经过杂志工作人员通过“公共档案、新闻报道或者上榜人本身”核实,而他们很多人对于曾经被哈佛拒收的经历都并不讳言。榜单上的人大多对此保持缄默,只有参议员克里通过自己的发言人评价道:“‘被拒绝’是一个很严重的词,我宁愿将它看作是一次没有成功的挑战,何况,我应该也无法融入这所充满运动员的大学。”哈佛大学发言人罗伯特·米切尔对记者的采访拒绝回答,但是一名哈佛大学的官员透露道,每年被哈佛拒绝的高中毕业生大约有20000人,很显然,谁也没法保证这两万人中不会涌现更多出色的人才。

      美国大学奉行的是一种双向选择,名牌大学的教育资源有限,哈佛每年招收大约2000名新生,被拒绝的人远远多于被录取的人,炒作这件事在逻辑上其实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巴菲特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麦克尼里在很多资料上都被认为是从哈佛毕业的,比中途辍学的盖茨早两年入学,甚至还曾率领哈佛高尔夫校队参加过1976年的NCAA联赛并打入决赛。后来,麦克里尼又读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MBA,这好像没什么疑问。例举这些人的简历,无非是说,似乎这些名人依然跟名校休戚相关,那么,是不是哈佛又有什么关系。证明榜单的无聊或漏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在大学教育日渐普及的现代社会,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如果名人辈出,那么很快就会引人注目,而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学校,如果再也不出人才,那同样会陷入泥潭。

      不过在传播至上的社会中,人们还是会为这类榜单的创意而激动。简单地看这件事情,仿佛是一本庸俗的励志书,让同样已经被哈佛拒绝或可能被拒绝的人获得勇气,而正统哈佛生会有些隐隐的不快,哈佛走出过6位美国总统,30多位诺奖得主,本应该有唐太宗“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得意,偏偏却有漏网大鱼,难免会让人扫兴。2006年,哈佛校刊《深红》曾专门发文批判《02138》,认为其报道方向有问题,不了解哈佛的伟大之处,只是“像一个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男人在发牢骚”。所以,这份榜单的推出恐怕也没有那么简单和强词夺理,酸葡萄心理众所周知,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是通过自我暗示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安慰,而甜葡萄心理呢,可以有两种表现——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甜的;狐狸吃到了葡萄,说葡萄是甜的。甜葡萄心理大概是试图借助外界的价值评判来实现一种平衡,当现实低于期望值,我们会想像那些没吃到的葡萄是甜的,而当我们品尝到了甜美的葡萄,我们便会拒绝与他人共享。

      据《斯坦福大学校报》报道,18岁少女艾齐亚·金冒充斯坦福新生,在学生宿舍混了8个月,校方认为事态严重,正考虑将有关证据提交当局,以决定是否起诉涉案少女。因为弗吉尼亚州大学校园枪击案余波未了,安全漏洞是这则新闻中谈得最多的话题。副教务长博德曼为此事的定性是,“斯坦福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友善的社区,很不幸有人利用了这份信任。”抛开安全问题不谈,有不少学生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认为校方应当让她入读斯坦福,成为正式学生。这似乎也算是另类的拒绝,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准则,按规矩办事可以理解。如果几十年之后一份“被斯坦福拒绝的名人榜单”上出现艾齐亚·金的名字,也不用觉得奇怪。有的人,为学校添了光彩;而有的人,需要学校的光彩。这份榜单昭示的是一种价值与信任的危机,遗憾的是,大学本该是最睿智与宽容的机构,却偏偏用世俗的标准来打击自己最忠心耿耿的信徒。“02138”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也许是创刊人在哈佛读书时的学号吧。

     ……

目录

前言

2000

中国人的新世纪?

中国人的新世纪?

功利美国

新科技时代的伦理道德

闲话日本

民族与民族,历史与历史

代理你混乱的生活

正经与不正经之间

太阳船、恐龙蛋和外星人

另类间谍

2001

明天醒来你会在哪只鞋子里

建筑狂想曲

明天醒来你会在哪只鞋子里

病出文化味

性感、大众文化和商业包装

音乐、黑客和商业间谍

功利之外的实用主义

精神力

当历史遭遇现实

此奖与彼奖

大众文化的病毒性繁殖

睡狮、理发店、沙扬娜拉

传媒的道德陷阱

2002

你用的是哪种笔

浪漫即怀旧

自然非自然

丑闻哲学

少女、孤儿、狗和洋娃娃

还有没有时间

人为什么要冒险

人为什么要举办世界杯

没有权力的权威

大众的枪口

说文道理与说男道女

你用的是哪种笔

道德之信与契约之信

当网络傍上了游戏

不经意的文化旅游

迈克尔的鼻子

奇幻、武侠与其他

贵族的魅力

2003

被愚弄等于被娱乐

梦露与迪斯科

被愚弄等于被娱乐

货币也温柔

舒舒服服地堕落

今天天气哈哈哈

十八、二十、二十六

人与禽兽何异

玩具英雄和眼球神话

倾听与诉说

穿越时空的停电

阿布家的钱

入乡问陋习

美在选之外

“后发展社会”中的“成人孩子”

“哈鲁拉拉”启示录

2004

美国人和欧洲人谁活得更好

这一侧与那一侧

像男人穿裙子一样滑稽

无私可隐

教育者,天下之公器

若大若小的足球

学术的变异

择邻而居

中医何不申遗

种地就是报效祖国

土著风

美国人和欧洲人谁活得更好

采花与踩人

洁身自好下的艾滋压力

城市需要灵感

城市的回归

谁在往我们的电脑里倾倒垃圾

2005

大张旗鼓的小国寡民

无物可以永恒

真人RPG与电子海洛因

半人猿、男妈妈和独眼女婴

明明白白的高雅

逃离城市

时尚之丑

热吻似水流年

禁烟的逻辑

大张旗鼓的小国寡民

神牛崇拜下的世俗法则

布什的书和普京的雪糕

内礼外仪

以娱乐的名义

富得有创意

为音乐而猫粮

调查失民意

规则情理外

“儿戏”不儿戏

2006

中产之痒

巴哈拉那

视角与事件

和爱人一起沐浴

普伦起诉哈佛校长

老欧洲的新问题

中产之痒

行为艺术直面消费文化

莎翁PK比基尼

虚作实时实亦虚

世界小贩与小贩世界

彼可取而代之

故事新闻

数字新闻与点批判

人,诗意地穴居

维特根斯坦的痛

每天决定少一点

阿巴卡利基王子

言语魔方

2007

理性的豌豆

顽童之玩

谁站在桥上看风景

舒马赫开的不是奔驰车

创新与利益的博弈

就是“你”

图书馆、夏令时和奴隶制

辛德海德裸女与希亚斯尔

搬城如搬家

甜葡萄心理

人与机器何异

城市进行时

谎念、谎言与说谎

将学术进行到游戏

伦敦桥上菩提树下

新象形时代

反美容之冲击与进化

电动肥皂剧

语言之死

无家庭不婚姻

今年之汉字

理性的豌豆

2008

从柏林到纽伦堡

从柏林到纽伦堡

无聊礼赞

一个水手的历史生活

交通、女性和就业

伦敦眺望纽约

讲故事2.0

无面人与无名氏

醋溜三国

财富避难所

真相止于智者

时间死了

行动不如心动

套中套

老鼠与高科技

镜与诗

问题转换机

同一棵圣诞树

2009

幻想中的常识

变可变非常变

小白鼠宝贝

青菜头的容忍度

猫眼看世界

视觉高玩

格林、安徒生和金鱼公主

幻想中的常识

大事不烦小事烦

尿遁时刻

百万词翁

最后一译

我满脑子都是垃圾

微博客的隐秘情绪

离退隐休

法尔科内的大玩具

愤怒的音乐

末日制导

宇宙、环境和周围

2010~2011

十字路口的十字准星

前妻们

炒炒更健康

万一火了呢

左手魔鬼右手天使

我在故我执

思想的多元化

十字路口的十字准星

加热冷科学

时代虎妈

后洪荒时代

相关推荐
读者免费借回家
加入书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