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朝圣者
徐策 |文汇出版社
0.00 ¥58.00
收藏
浙江图书馆
  • ISBN
    9787549640843
  • 印刷时间
    2024-01-01
  • 库存
    正在获取...
产品特色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书中附作者自绘插画(彩色、黑白)18幅

 

 

生命中所遇到的贵人,由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的因缘交集,经过这些“贵人”相助,让我迷茫困顿的生活、职场,有了天阔地宽的转折,如同一次次过了人生急转弯。

——徐策


作者简介

徐策

一级编辑、作家,曾担任《上海电视》《每周广播电视》等报刊执行副主编、主编。在《收获》《十月》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冬夜》《有四棵树的秋景》等。出版多卷本、11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上海霓虹》《魔都》《春水》。自创IPAD指尖画,画作270幅,其中一些作品发表于《上海文学》杂志等,或参展“百年黄浦”画展。近20幅河滨大楼组画在河滨会客厅驻场展出。


内容简介
精彩书评
精彩书摘

回忆恩师沈善增

 

泾川山庄放眼望去,风景秀媚,修篁如涛。写作营就扎在那里,每天,搜肠刮肚爬格子;每天,屋外溪水潺潺,屋内钢笔、圆珠笔、水笔一片沙沙声;几乎每天,还是火热哒哒滚的一篇篇初稿听候教头沈善增发落:通过或枪毙。末了,闭营仪式酒会加自助表演,人人过关,个个随喜,以沈教头一曲串串烧样板戏压轴。这个什锦大拼盘味美料足,理所当然地引来满堂彩。次日,文学朝圣者或爱好者一行登临黄山,看雾凇,在排云亭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之后的之后,散的散,走的走,出国的出国,搁笔的搁笔,淡出的淡出,文友半零落。能够数十年坚持下来的人,恐怕已不多了。

 

 

 

上海作协青创会讲习班,被称为“黄埔一期、二期”,聚集了一班青年才俊、文学新秀,他们大多已在报刊上发表若干作品,个别的甚至已出书,一本或数本。即便作品不多,在一些业余文学社团组织,如市工人文化宫创作组等,已有若干年的濡染。跟他们一比,我纯粹是个“素人”,不要说出版、发表作品,就连像样点的“爬格子”,也还没多久。我能忝列在二期青创班学员里,  实属意外。这样的概率,就像体彩大乐透中了奖。

某天,内兄耀华说他参加作协青创班了。并告知,负责青创班的沈老师,看了由内兄推荐的我的涂鸦之作《落榜》,初步考虑让我也去听课。不过,最好还是先见上一面。入选青创班的条件,明文规定要已发表过作品,并且是有潜力的。在硬件方面,我就够不上,因此,这个见面就显得分外重要了。

沈老师的寓所在天宝西路某号,与虹口曲阳新村相邻,北门南窗,一居室,前厨房后卧室,南面带一个三面围起的小“天井”,墙外一条尘土飞扬的小马路。底层没有过道,开门直入。通天井的半墙一扇钢窗前有张小写字台,一把黄扎扎的半旧藤椅。循声出现一个戴深度眼镜、笑容可掬的壮硕男子,双下巴,脖颈饱满得有点像灵隐寺笑佛。这就是沈善增老师——后来,他自诩“硕士”,这个戏称恰好勾勒出他的一些性格特征:自信、豁达、风趣,嘻嘻哈哈的随意中,自有一种跳出庸常的准则与坚持。一般认为,文学创作是不可教的。初次见面,他就大谈“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的理念。显然,这源自“人人皆可成佛”。虽如此,关键还在于怎样做到。他逸兴遄飞,谈兴甚浓,这便是日后有了更精准表述的创作要诀:“找感觉,反奶油,要真诚。”

这次见面似乎具有面试性质。我有备而去,除了沈老师已过目的《落榜》,还带了一份写在黄封皮、32 开工作手册里的手稿,大约四五十页,细述新婚、妻子怀孕、生孩子,以及住房窘迫的种种,在尴尬焦灼中,对幸福、美、生命的易逝发出浩叹。沈老师当即就读了起来。读罢,说有一种诗意,很美,但文字上的毛病也是明显的。我顿感情况有些不妙,谁知沈老师忙给我吃了定心丸,并问还打算写点啥?因为创作讲习班要交作业的,多多益善。受到鼓励启发,我说了一段亲身经历:荒郊,门房间值夜,与三个老头(前虹庙弄某家具店木匠、漆匠)、一条大狼狗相伴,窗外风雪交加,炉边老头吹嘘着早年的风流韵事。沈老师听了,手背叩击手心发出“嗒”的一响,欣然说:“可以,你把它写出来吧。”

于是,中篇小说《永远二十岁》(原标题《落榜》)《9m2 》和《冬夜》,便在泾川山庄初步完成或杀青。沈老师对拙作表示出浓厚的兴趣,甚至可说比较肯定。就在盈耳的潺潺水声里,从教头那里过堂后出来,同窗的稿件有的响当当,如日后问世的《冷火》《出道》《巴别塔》等;有的不幸被“毙”。我这文学素人,仿佛撞了大运,拙稿能够屡屡入教头的法眼,不能不说是既荣幸又幸运的。这个创作学习班全脱产,向各自单位请假,拿了耀眼的“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红戳子公函,很有面子。与此同时,每位学员也都感到压力甚大。

后来我发现,拙稿三个中篇之所以受到沈教头的器重,很大程度是因为作者的经历与他相似相近,如沈老师新婚无房,不得不借住在女方家里;又如他曾在制药厂务工等。由此,也许更容易产生共鸣吧。沈老师的可贵之处,除了教学有方,别具一格,还在于慷慨大度,把自己多年打拼所积累的一点资源和人脉,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学员每有佳作,他无不一一推荐给国内数一数二的杂志社;遇到作品发表或发表后反响较大,他每每喜不自胜,如数家珍。

承蒙错爱,拙作三个中篇也忝在沈老师的推荐之列,《冬夜》投稿给了《人民文学》。另外,《永远二十岁》投给《红岩》,《9m2 》投给《萌芽》增刊。这些拙作,投稿前一一作了修润,并再呈沈老师过目。这中间,二期学员中的佼佼者均已名花有主。嘉禄、陆棣、张旻、耀华等诸兄的作品,不光已敲定将在《上海文学》等著名文学杂志上刊出,就是在不久前新民晚报副刊“七日谈”里,他们忆述第二期青创班的千字文,也精彩纷呈。这个“七日谈”是向学员征集的,人人有份,然后由该版面责编定夺,择优上稿。

我写的一篇文章没被采用。这是应该的,那些文章确实比我好,服帖。与此同时,佼佼者诸兄的实绩,给别人带来了不小压力,尤其像我这种没经沙场历练过的晚到者,无疑是碾压性的。急躁、愁闷、恐慌,夹杂着一丝虚荣心的急于证明自己的不甘,渐渐占据了我。而我的解压阀,无非是跑到沈老师那里,或见面或寄信,一次次地去叨烦打搅他,完全置他的生活、创作于不顾。实际上,沈老师自从泾川回来,就打算写一部有分量的长篇小说,实现他创作生涯的超越。为此,蓄势待发,孜孜以求,他的业余时间已被填满。饶是这样,抽暇还给我寄来了书信。信笺照例带着作协抬头,信纸揉得皱巴巴,有几处被水洇化了,似乎还有一朵朵的茶渍。写道:

徐策:你好!

先给你写了封信,尚未寄出。今天到作协又见到了你16 日的来信。本来我看完《永远二十岁》之后是想跟你谈谈,因此再写一信。

《冬夜》最后的定稿我没有很仔细地看,我想等编辑部看后,有机会我再仔仔细细地看一下。《永》我读后印象不错,我觉得是花功夫了,而且改出了感觉,改出了诗意。我觉得你是有潜力、有才气的,当然在驾驭文字方面还存在着缺陷,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更重要的,这是后天苦练能够学到的。技法固然重要,但比起感觉来,在创作中总是第二位。光有技法只是工匠,当然艺术家也需要很好的技法,但只要苦练。

问题是你的风格目前别人是不是赏识。最近看苏联电影,一些艺术上很好的片子,中国观众就是不欣赏。我看你的作品也许也有这个问题。这就需要自信,要坚持。你若有苦闷,请到作协或我家来细谈。等到月底以后再联系。好好干!相信自己!

握手!

1987.4.20

 


目录

第一编  遇见贵人

回忆恩师沈善增

捣蛋鬼外公其人

“古代人”吴广洋先生

苍黄背影:老顾与老许

大鼻子汤及其他老师——五十二中琐忆  

老表龙虎兄弟

庙湾的姨父姨娘

双林记

文学的朝圣者

 

第二编  屈家桥往事

鱼虫女绮贞

“外国人”曼莉

上农新村

麦家姆妈

嗲妹妹与华侨

后记


相关推荐
读者免费借回家
加入书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