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河南考古史
0.00     定价 ¥ 149.00
荆门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1102081
  • 作      者:
    张新斌,李龙,王建华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新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获中原文化名家、河南省优秀专家等学术称号。主要从事先秦历史与考古、河流变迁与古代文明、中原文化与姓氏寻根等研究。
  
  李龙,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史前考古、先秦灾害史、河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等研究。
  
  王建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历史与考古、河南地方史、中原历史与文化等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河南考古史》是河南专门史大型学术文化工程丛书之一,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张新斌、李龙和王建华。该书以时间为经线,以河南考古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收获为纬线,通过理论框架的科学构建,大量考古文献资料的引用,系统梳理了从1921年河南考古的发端时期至今的历史发展脉络,勾勒出一幅河南考古的全貌图。
展开
精彩书摘
  《河南考古史》:
  隋唐洛阳城郭城平面近方形,南宽北窄,城墙系夯筑而成,墙体两侧用砖包砌,墙外加筑有鹅卵石散水和较宽的砖道。大多城门位置已经探定,但没有进一步考古发掘。经过考古发掘的右掖门是东都洛阳城保存最好的一座城门。该门址宽24米,有一门三道,城门残高2米有余。门向内开,门扉设在门道中央,门扉为木制。在最中间的柱础石处有结构完整的门框石、门砧石,门槛下面平铺石板三方。宫城居皇城之北,与皇城南北毗连,西隔郭城西壁与禁苑为邻,东接东城,前临洛河,后置曜仪、圆璧二城。宫城平面近长方形,墙体用土夯筑,内外有砖壁包砌。勘探出的城门包括正门(南门)、应天门和北门玄武门。宫城中部以南、正对应天门,分布着主要宫殿遗址。曜仪、圆璧二城南北相邻,前者为长方形,后者为梯形。东城紧接皇城之东,北墙、东墙大致长度已经勘出,南墙未探出,东墙之北为含嘉仓城。皇城、宫城及诸小城以外的城内区域为居民区,城内街道大部分已经探明,据统计洛河以南已经探出的街道数量估计要超过文献记载的“城内纵横各十街”的数目。已探明的街道之中,通城门各街较宽,应是城中主干街道,其中定鼎街从郭城定鼎门通往皇城正门,可能是最主要的街道。洛阳城内坊的布局很规整,坊内有十字街道,周围筑坊墙,平面略为方形。隋唐洛阳城有三市,其位置可推知,但没有进行具体的勘探。1971年,河南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对隋唐洛阳城内一处重要的遗址含嘉仓进行了详细钻探和发掘,从而再现了该仓城的基本轮廓。含嘉仓城位于隋唐东都东城的北部,曜仪城、圆璧城的东侧,在今洛阳老城区的北侧。仓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10米,东西宽612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四周的城墙用土夯筑,仓城内分作管理区和粮窖区两部分。管理区位于仓城西北部,面积有6万多平方米,北面有德猷门可直通隋唐洛阳城的郭城外,南、东面有隔墙与粮窖区分开。粮窖区已探出粮窖287个,按其分布情况推测应有400多个。粮窖均为圆形竖穴式,口大底小,平底,窖口直径8—16米,最大粮窖直径18米,深5~7米,最深者达11.7米。在160号粮窖内还保留有大半窖已经炭化的谷子,推测该窖当年储存谷子达50万斤左右。粮窖内出土了许多铁制生产工具和陶瓷器,此外还出土带字铭砖多块。铭砖上文字详细记载了每个粮窖的位置,储粮的来源、品种和数量,以及入库时间和经手人等。这些铭砖的年代多数是武则天时期,最晚为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说明含嘉仓从隋大业元年(605)创建到唐安史之乱以前是其发展和兴盛时期。含嘉仓的储粮品种主要是南方的大米和北方的粟(谷子)。①铭砖中记载的储粮来源地点大多在大运河流域两侧,说明储粮主要是靠漕运进入洛阳的,由此可知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在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与含嘉仓相邻,有常平仓。1974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含嘉仓西墙外,发现了32座地下粮窖,并对其中3座进行了发掘,发现其通过仓门与含嘉仓相通,以便于管理。②这一发现,对研究唐代粮食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隋唐洛阳城作为中国古代著名都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东亚各国。
  ……
展开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中国考古学理论的认知 

    

一、中国考古学的定义 

    

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传统考古学的初兴 

   

一、中国传统考古学的萌芽 

   

二、中国传统考古学的兴起 

   

三、中国传统考古学的中衰 

  

第三节 中国传统考古学的繁荣 

   

一、清代金石学发展的总体评价与阶段性划分 

   

二、清代金石学的代表性人物述略 

    

三、清代金石学的河南贡献 

    

第四节 中国近代考古学:由传统考古学向现代考古学的过渡     

一、甲骨文的发现与早期著录 

    

二、传统金石学研究与外国学人的探研活动 

    

三、学术大师与研究特色 

    

第一章 河南考古的初始时期   

第一节 河南新石器考古的开端 

   

一、安特生与渑池仰韶村遗址 

   

二、梁思永与后冈“三叠层” 

    

三、其他新石器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四、新石器文化属性与年代学初步研究 

   

第二节 殷墟考古发掘的序幕 

    

一、殷墟考古的缘由 

    

二、殷墟考古的几个阶段与成果 

    

第三节 两周考古的肇始 

    

一、新郑郑公大墓发掘与研究 

    

二、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的发掘与研究 

   

三、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考古 

    

第四节 田野考古理论在河南的初步实践与影响 

    

一、考古理论在河南的实践 

   

二、新中国成立前河南考古的特点 

   

三、新中国成立前河南考古的成就与影响 

   

第二章 河南考古的发展时期   

第一节 史前遗址的大量调查与发掘 

   

一、河南旧石器文化的初步发现与调查 

   

二、河南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三、河南地区龙山文化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四、其他文化遗址的调查发掘与文化传播交融的初步探索

   

五、新石器文化属性、文化谱系与年代学初步研究 

    

第二节 夏商周考古的陆续展开 

    

一、寻找夏墟与夏文化 

   

二、郑州商城的发现与殷墟考古的继续 

    

三、两周考古初步展开 

   

第三节 秦汉魏晋考古的开展 

    

一、秦汉魏晋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二、汉魏洛阳城与其他城址调查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农业、手工业遗存调查、发掘与研究 

  

第四节 隋唐以降考古工作的起步 

    

一、隋唐以降陵墓、墓葬发掘与研究 

    

二、隋唐洛阳城相关调查、发掘与研究 

    

三、隋唐以降窑址的初步调查、发掘与研究 

    

四、隋唐以降的其他考古调查与发现 

   

第五节 河南考古学时空框架的初步形成与学术影响 

  

一、河南考古学时空框架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考古学理论在河南的实践与完善 

    

三、本阶段河南考古的特点 

    

四、本阶段河南考古的成就与影响 

   

第三章 河南考古的振兴时期    

第一节 史前考古成果丰硕 

    

一、旧石器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二、新石器文化谱系的完善与研究 

    

三、聚落考古学的兴起与研究成就 

    

第二节 夏商周考古的重大突破 

    

一、夏文化探索 

    

二、商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三、两周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第三节 秦汉考古取得新成就 

    

一、秦代考古 

    

二、西汉考古 

    

三、东汉考古 

    

四、秦汉农业、手工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主要收获 

   

一、北魏洛阳城 

二、魏晋南北朝墓葬 

    

三、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物的发现与研究 

  

第五节 隋唐五代考古的重要收获 

    

一、隋唐东都洛阳城的勘察与发掘 

    

二、隋唐陶瓷窑址的发现 

    

三、隋唐五代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四、隋唐时期的佛教考古 

    

第六节 宋金元明考古的发展与收获 

    

一、北宋两京城址 

    

二、瓷窑址的发现与研究 

   

三、宋至明代墓葬考古 

    

四、宋元佛教考古 

    

第七节 河南考古区系类型的完善与理论问题的初步探索 

    

第四章 河南考古的提升时期    

第一节 史前考古取得新成就 

   

一、旧石器时代考古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 

    

三、聚落考古研究 

    

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第二节 夏商周考古的新机遇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 

    

二、夏文化研究 

    

三、商代考古 

    

四、两周考古 

  

第三节 秦汉考古的重大发现 

   

一、秦代墓葬 

   

二、汉代考古发现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突破 

    

一、汉魏洛阳故城 

    

二、洛阳邙山陵墓群的调查与新发现 

   

三、西晋北魏墓葬 

    

第五节 隋唐五代考古的发展 

  

一、隋唐洛阳城 

   

二、隋唐仓窖遗址 

   

三、隋唐五代墓葬 

    

四、隋唐窑址 

    

五、佛教考古 

    

第六节 宋金元明考古的成就 

    

一、北宋东京城 

    

二、宋金洛阳城 

    

三、重要遗址的发现 

    

四、墓葬 

    

五、陶瓷考古 

    

第七节 考古学理论的充分讨论和方法技术的创新 

   

第五章 河南考古的兴盛时期    

第一节 史前考古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聚落考古 

    

四、嵩山文化圈研究 

    

第二节 夏商周考古的新篇章 

    

一、二里头遗址的新发现与夏文化的继续探索 

    

二、新郑望京楼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三、商代考古研究 

    

四、周代考古研究 

    

五、三代考古的综合研究 

   

第三节 秦汉考古的新起点 

    

一、汉代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二、汉代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三、洛阳东汉帝陵的勘察与发现 

    

四、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考古的新辉煌 

    

一、汉魏洛阳故城 

    

二、洛阳西晋北魏墓葬 

   

三、东晋南朝墓葬 

    

第五节 隋唐五代考古的新成就 

    

一、隋唐洛阳城 

    

二、隋唐仓窖遗址及大运河遗存 

    

三、隋唐五代墓葬的新发现 

   

四、陶瓷考古 

   

第六节 宋金元明考古的新探索 

    

一、居址、村落等遗存的发现 

    

二、陶瓷考古新发现与研究 

   

三、墓葬 

  

第七节 考古学走向大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荆门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