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野中的马家窑文化》揭示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到马家窑文化,乃至寺洼这11种考古学文化中羌族历代子孙留下的其族号文字记录,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地下埋藏的古文字证据链,真实地直接证明了:马家窑文化及其后续的11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确实是羌部族。这就彻底破解了我一直渴望求解的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问题。
另一大堆众说纷纭的问题聚焦齐家文化的来源。在喇家遗址发掘成果的推动下,特别是有学者将其等同于夏文化之际,齐家文化正成为聚焦国内外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它如何起源,而得以迅速取代马厂文化而遍布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如此广阔的地域?这本已是历来中外学者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难题,加上新近提出的齐家文化究竟是否就是夏文化的问题,就使得齐家文化研究与确证夏文化的研究交织在一起而难上加难。我在这些问题上力排众议,依据对天水师赵村遗址和乐都柳湾遗址发掘成果的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类型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齐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客省庄文化的某些文化因素,如鬲、斝等陶器具有客省庄文化的风格。可是,这留下一个更难破解的问题:马厂类型的马家窑文化为何和如何偏偏吸收远在关中东部的客省庄文化的这些文化因素就演变成了齐家文化?这是攻克上述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客省庄文化的族属是谁?为何齐家文化中混同有夏文化因素?证明这些问题之难,已难得要靠极终证据——出土的当时文字材料来定案了;确证齐家文化中的客省庄文化因素的来源所更需要的出土文字材料,就成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关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