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献集成”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是明代学者王佐增补曹昭《格古要论》的著作,记录书画,建筑等艺术作品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新增格古要论卷一 古琴论
断纹琴
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其纹不断。然断纹有数等类,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相去或寸许,或寸半,一作半寸。有细纹断如发千百条,或有背面皆断者。背一作底。
又有梅花断者,其纹如梅花头,此为最古。琴虽古而有断纹者,不精实脆透。及有病者,亦不为奇也。
伪断纹
用琴于冬日内晒,或以猛火烘琴极热,以雪罨音奄。激裂之,然漆色还新。又有入鸡子白灰内,漆后以甑蒸之,悬于燥处,自有断纹,此皆伪者。
唐宋琴
唐时有雷文、张越二家,制琴得名。其龙池、凤沼间有舷,余处悉洼,令关声而不散。
宋时置官局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故曰官琴。但有不如式者,俱是野斵,宜仔细辨之。
古琴色
古琴历年既久,漆色一作光。尽退,其色如乌木,此最奇古也。
古琴样
古琴惟有孔子、列子二样琴合古制。若太平古琴,以一段木为之;近有云和样者,其样不一:皆非古制也。
制琴法 见《事林广记》。新增。
造琴之法,木用阴阳,取其相配以召和也。桐木属阳,以为琴面,梓木属阴,以为琴底。面圆象天,底方象地。长三尺六寸,象三百六十日,合十三徽以应律吕,象十二月,中徽为君,以象闰也。
《帝王世纪》曰:炎帝作五弦之琴,以应五音。《记》曰:舜作五弦琴,歌南风。桓谭《新论》曰:神农氏始削桐为琴,缯丝为弦。又曰:周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乃为七弦,谓之文弦、武弦。
焦尾琴 新增
汉吴人有烧桐爨者,蔡邕闻火烈声,知其良材,请以制琴,果有美音。而尾犹焦,故曰焦尾琴。
古琴阴阳材 增
古琴有阴阳材,盖桐木面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不论新旧桐木,置之水上,阳必浮,阴必沉,反复不易。阳材琴旦浊而暮清,晴浊而雨清。
阴材琴旦清而暮浊,晴清而雨浊,此可验也。
或云桐木近寺观者佳,以其旦暮受钟鼓之声故耳。
纯阳琴 增
底面俱用桐木,谓之纯阳琴,古无此制,近世为之。取其暮夜阴雨弹之,声不沉,然必不能达远,声亦不实也。
琴有五不弹 见《广记》。新增。
疾风甚雨不弹。廛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右五者,所以尊圣道而尽琴之理也。
百衲琴 后增
尝见一琴,是列子样者。其面阔一寸许,桐木条以漆胶成,断纹尤多。弹之声如常,亦无节病。
目录
格古要论序
格古要论凡例
新增凡例
卷一
古琴论
断纹琴
伪断纹
唐宋琴
古琴色
古琴样以上俱旧本
制琴法以下俱新增
焦尾琴新增
古琴阴阳材增
纯阳琴增
琴有五不弹新增
百衲琴后增
列子琴
琴桌后增
格琴要诀新增
卷二
古墨迹论上
真行草书墨迹
响搨
古墨迹纸色
古纸后增
古帖难辨
古碑法帖
南北碑帖纸墨
兰亭帖后增
宋姜尧章兰亭偏傍考新增
黄晋卿兰亭五字损本跋新增
曾宏父兰亭始末题识新增
王功载河南周府兰亭禊图考新增
黄晋卿兰亭图跋新增
宋景濂跋萧翼赚亭图跋新增
又兰亭觞咏图记新增
胡若思定武兰亭跋新增
又兰亭诸帖记新增
王功载兰亭摹本字考新增
又兰亭定武本跋新增
宋仲温书赵子昂兰亭十三跋新增
戴叔能定武兰亭肥瘦二帖跋新增
王鲁斋默成定武兰亭记新增
胡若思兰亭摹本书后新增
王功载兰亭禊图记新增
戴叔能赵文敏公兰亭序跋新增
王子充玉枕兰亭帖跋新增
又石鼓临本跋新增
杨文贞石鼓文题后新增
................
温馨提示:请使用荆门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