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刘启泉“一降、二调、三结合”治胃病
0.00     定价 ¥ 45.00
荆门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413229
  • 出 版 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志坤,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师承全国名中医刘启泉,并为其工作室负责人,重点研究脾胃升降理论,主张宏观辨病与微观辨证相结合,重视中医传统的腹诊,主要研究方向为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以及胃食管反流病。主持和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6项。
  
  刘启泉,生于1956年,河北省河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河北省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员指导老师,河北省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刘启泉“一降、二调、三结合”治胃病》系统论述了脾胃系病症的历代沿革、常见胃病的辨证分型与治疗、“一降、二调、三结合”治胃病,并整理了刘启泉教授丰富的临床验案。
  《刘启泉“一降、二调、三结合”治胃病》立意明确,内容翔实,主要适用于广大中医师尤其是脾胃病科医师提供临证思路及选方用药启发,同时也为中医院校在校学生、教师提供帮助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刘启泉“一降、二调、三结合”治胃病》:
  2.润降法历史沿革
  脾胃学说源于我国古代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倡于东汉时期张仲景,精于金元时期李东垣,至清代,叶桂分治脾胃,创立胃阴理论,继承并发展了脾胃学说,使其日臻完善。
  胃阴理论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润法主要来源于胃阴理论。《素问·至真要大论》有“燥者濡之”的治则,是为后世辨治胃阴提供了理论依据。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脾胃分属太阴、阳明二经,脾属太阴,胃属阳明。两者在生理上有脏腑阴阳之别,在病理上亦有寒热虚实之异。太阴病提纲证为脾气虚寒证,治宜温阳健脾,方用四逆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之类;而阳明为病,多是邪气入里化热,主方多为白虎汤、承气汤之类,渗透着“护胃气而存阴液”的精神。
  金元时期补土派大家李杲据“万物负阴而抱阳”,将脾胃再分阴阳,虽说是脾胃合治,但他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其著作《脾胃论》强调脾胃对元气的重要作用,脾升胃降,必以脾气升发为主,脾胃合论,重在于脾,创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著名方剂,着重于用甘温益气之品,调补内伤杂病过程中之脾胃虚弱,而非针对脾胃本脏腑之病,以至于后世有用治脾之药治胃病之弊。
  明代名医缪希雍调护脾胃,在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首倡脾阴之说,其遣方用药不盲用甘温,亦反对滥用苦寒,认为人参、茯苓、山药、扁豆、莲肉、薏苡仁、芡实等为“补脾胃上药”,并创制资生丸、肥儿丸,开甘润清灵之路,对后世脾胃病的治疗影响深远。
  至清代,叶天士经长期临床实践,博采诸家学说,其对前人经验推崇而不盲从,在继承基础上大胆创新。指出东垣甘温补益脾胃之法,重脾阳的升发,而轻胃阴的滋养;喜升阳温燥,而恶甘寒益胃之剂。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悟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云:“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明确指出脾胃生理病理之不同。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甘润通降。强调脾胃分论,重视滋养胃阴,从理论到临证,使胃阴理论不断充实,最终形成体系。
  3.润降法发展
  当下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多数人所思不遂,忧思烦闷,致肝气郁而化火,或心火亢盛,火热犯胃,灼伤脾阴胃阴;又或者饮食不节,偏嗜烟酒,过食辛辣、煎炸、炙烤食品,热邪积于胃中,胃失濡润,耗伤阴津,都可使脾阴胃阴耗损,治法上既应滋润胃阴,又应通降胃腑,故润降法亦是治疗现代脾胃病的常用治法。
  国医大师路志正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脾胃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十八字诀。其中“顾润燥”之法,指出脾阴乃脾脏之阴津,能够充养脾气,温润脾阳,是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的必需物质。胃阴是胃中固有的阴液,是腐熟水谷的物质基础,也是胃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或动力源泉。提出顾润燥即在强调脾胃温补升发基础上,不忘甘淡濡润,以顺脾胃生理之性,亦是对润降法治疗脾胃病的良好诠释。
  沈舒文教授辨治胃病承袭叶天士胃阴理论,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以润为降和胃气的新见解。脾为太阴湿土,其主运化,秉性刚燥,以升为健;胃为阳明燥土,其主受纳,性喜柔润,以润为降。临床中应注重脾与胃燥湿相济,治当滋通并用,滋阴释津,方可和降胃气,转滞为通,正如《医学求是》所谓“胃以阳土而降于阴”,在治疗食管癌、贲门失迟缓证、胃食管反流病、萎缩性胃炎等方面效果显著。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脾胃为后天之本
一、脾的生理及病理
二、胃的生理及病理
三、脾胃的关系
第二节 历代医家重脾胃
一、秦汉时期
二、晋隋唐时期
三、宋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第三节 名医重脾胃
一、施今墨
二、邓铁涛
三、李玉奇
四、董建华
五、路志正

第二章 常见胃病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第一节 胃脘痛
一、寒邪客胃
二、饮食伤胃
三、肝气犯胃
四、湿热中阻
五、瘀血停胃
六、胃阴亏耗
七、脾胃虚寒
第二节 痞满
一、饮食内停
二、痰湿中阻
三、湿热蕴结
四、肝胃不和
五、脾胃虚弱
六、胃阴不足
第三节 烧心
一、肝胃郁热
二、胃阴不足
三、肝气郁结
四、湿浊阻胃
五、胃络瘀滞
第四节 反酸
一、肝胃郁热
二、气郁痰阻
三、脾胃湿热
四、瘀血阻络
五、胃阴不足
六、脾胃虚寒
第五节 暖气
一、食滞停胃
二、气机郁滞
三、火郁脾土
四、湿浊中阻
五、脾胃虚寒
第六节 嘈杂
一、脾胃积热
二、肝胃不和
……

第三章 一降、二调、三结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荆门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