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内科护理的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要点。
2.知道内科护理的临床思维程序及内科护士角色功能。
3.能记住内科护理常规包括哪些内容。
4.能描述内科疾病分期护理异同点。能对内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
一、 内科护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1.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2.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见图1-1-1。
图1-1-1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图
3.内科护理课程定位
(1)内科护理属于专业课程: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专业技术课程,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实现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必修课程。
(2)内科护理课程与前后课程的关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内科护理的及其他专业课)→专业拓展课→顶岗实习。
4. 内科护理课程目标 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内科护理工作岗位要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关内科护理方面知识点及《内科护理》课程教学特点,与临床内科护理专家共同论证、确定高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课程目标为以下几点。
(1)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判断病情变化的能力,配合医生进行诊疗操作的能力,配合医生合理用药的能力,对内科疾病实施护理的能力,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常见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熟悉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要点,了解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主要辅助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5.内科护理课程作用 ①不论在医院还是社区,内科疾病均是常见疾病。②临床内科护理工作岗位是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之一。③内科护理知识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的30%~40%。④内科护理教学过程是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人文修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⑤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临床有机融合的过程。所以,内科护理课程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前导课程的依据;并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平行并密切相关;是后续专业拓展课、顶岗实习的基础。
6.内科护理教学设计
(1)职业化:内科护理教学设计职业化体现在基于护理岗位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教师根据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以常见疾病护理为学习情境,按三大模块组织教学。模块一:入院护理。接待病人,评估病人一般情况及病情,及时执行医嘱。模块二:住院护理。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进行健康教育。模块三:出院护理。评价病情转归,并进行相应的出院指导。
(2)实践化:内科护理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实践能力培养。①护理技能仿真、实训:主要是基础护理技能、健康评估技能、专科护理技能。②临床见习:见习前告之见习目的和任务,见习后开展护理综合实训。③顶岗实习:在临床真实的环境、条件下得到真实的训练。④相关能力培养: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各类技能比赛、小发明展览等。
(3)情境化:以案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方案。基于内科护理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将每一情境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三大模块进行仿真教学,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情境”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加强学生的护理职业素养。
(4)开放化: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有多门内科护理的国家*、省级、校级精品课程资源上网,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授课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案例视频、综合实验指导、在线练习、在线测试等资料,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
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还要特别注意:①内科护理的学习情境是平行、包容的。②按人体系统设计内科疾病护理授课内容。国内多数综合性医院内科科室设置和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都是按人体系统划分的。按人体系统设计内科疾病护理课程,不仅条理清晰,便于知识技能的复制、迁移、创新,还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临床,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尤其适合初学者学习。
7.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与传统形式比较 传统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是按学科知识过程进行的,如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本教材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按照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入院、住院、出院护理三大模块组织教学,缩短了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的差距。让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就开始知道临床做什么,怎么做,见图1-1-2。
8.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具体实施 内科护理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是根据“工学结合”的思想,按照临床内科护理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和序化的,以案例为载体,将常见内科疾病护理设计成教学情境,理论实践交融,教学做一体化,教师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进行仿真教学,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边教、边做、边学。教学中始终贯穿着素质培养,见图1-1-3。
二、内科护理的思维方法
内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应以医学理论知识为指导,结合病人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内科护理思维程序为:根据病闪(了解病史)、发病机制(应用医学基础知识)、临床表现(观察、评估病人)、辅助检查等错综复杂的线索→判断病情(借鉴医疗诊断),提出护理问题→找出首优问题→选择处理方法(配合治疗及其他护理措施等)。
图1-1-2 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与相应知识火系
图1-1-3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内科护理思维方法是临床护理人员的基本功,但非一日之功,需要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善于观察、不断总结,尤其要注意多请教临床医务人员(包括护土、医生、医技人员等),注意在护理实践中综合应用各方面知识,注意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三、内科护士的角色
1.照顾者 做好照顾者首先要对病人充满爱心、同情心,要具备耐心、细心的基本素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能。要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对护理的需求,灵活采取护理措施,*大程度的提高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
2.协作者 注意与医师、护士、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家属的协作与配合,使各种治疗方案及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灵活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3.教育者 要使教育行之有效,护理人员要首先注意对受教育者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需求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常见护理教育对象及内容:①对住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出院指导。②对慢性病人群进行干预、管理,指导人们如何自我保健护理,如何识别病情变化,如何及时就诊,如何现场急救等。③对护生、低年资护士、辅助护理人员进行教育。
4.代言者 尊重和维护病人或家属的知情权,代替病人或家属向其他医务人员询问疑虑,表达意见,帮助他们了解有关信息,协助他们与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沟通,使病人或家属能在知情情况下做出选择和决策。
5.管理者 内科疾病医嘱量大、用药多、检查项目繁杂,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组织、协调与控制能力,对时间、空间、人员、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提高工作效率,使护理对象得到优质服务。
6.计划者 ①入院时:评估病人自我照顾能力,主要照顾者是否有能力于出院后继续照顾病人等,初步制订出院后的护理计划及住院期间的相应培训指导计划。②住院期间:具体指导、教育病人,指导主要照顾者如何护理病人。③出院时:进一步完善出院护理计划。
7.研究者 内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学科。要求护理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周密的思考能力、冷静的分析能力,通过研究验证内科护理中的科学规律,总结经验并使之升华为科学理论。
四、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简称内科护理常规,是内科长期医嘱单中必备医嘱,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病室环境良好 病室整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光线充足,室温恒定。
2.热情接待病人 ①根据病情安排床位,如危重者应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②根据病情准备床单位,必要时配置橡胶中单和中单。③及时通知医生,准确执行医嘱。
3.卧位正确、舒适 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疾病采取不同卧位。危重病人及特殊诊治需要的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病情较轻者可适当活动,呼吸冈难、心力衰竭等病人取半坐卧位、端坐位,休克病人取中凹位。
4.必要时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
5.监测生命体征 对新入院病人立即测体温、心率/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对病情稳定病人每日下午测体温、脉搏、呼吸各一次,体温超过37.5℃以上或危重病人,每4~6小时测1次,体温较高或波动较大者,随时测量。
6.留取标本 入院24小时内留取大便、小便、血常规标本。做好其他标本的采集和及时送验工作。
7.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 科学地配合用药,敏锐地观察药物疗效。
8.进行入院指导 护士自我介绍,介绍环境,介绍病人权益及应注意的事项。若病人病情较重,此项护理可以等病情稳定后再进行。
9.填写有关入院表格、卡片 收集资料,书写护理病历首页,制订护理计划。
10.严密观察病情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其他临床表现,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必要时观察神志、瞳孔、分泌物、排泄物、化验结果等,准确记录出入量,如果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
11.饮食护理 按医嘱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饮食,并做好饮食标记。
12.心理护理 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帮助病人克服各种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配合治疗。
13.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内科专科护理工作。
14.执行交接班制度 书面交班和床头交班相结合,班班交接。
15.根据内科疾病特点备好抢救物品 如氧气、吸引器、气管插管物品、开口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器、三腔二囊管、静脉穿刺用物、呼吸兴奋药、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药、升压药、止血药等,并积极参加抢救工作。
16.病人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
五、 内科病人心理护理
(一)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1.门诊内科病人的心理反应
(1)急诊病人:起病急,有强烈的求医心理。常表现为焦虑、恐惧。
(2)慢诊病人:长期受病痛折磨,疗效甚微。常表现为焦虑、怀疑、思想负担较重,不易接受医护人员的解释。
(3)普通病人:起病时间短,病情轻,情绪较稳定、理智。常表现为求医择优、审慎等。
2.住院内科病人的心理反应
(1)陌生、不适应:不熟悉医院的环境,对检查、治疗、护理、饮食、睡眠以及病友感到不适应。
(2)思想负担重:内科病人不仅遭受疾病折磨,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不少患内科疾病的病人病情比较复杂,有的疾病长期诊断不明,有的疾病需要反复进行各种检查,有的疾病可能会造成全身各系统不同程度地损害。此时,病人往往渴望能对疾病的病阅、治疗、转归、预后有所了解,但常得不到满意地答复,以致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3)焦虑、恐惧:与所患疾病病因不明、病人对疾病诊断毫无准备、惧怕检查、担心治疗对机体有一定影响以及医院环境的不良刺激有关。常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对诊断半信半疑,注意力不集中,坐卧不安,食不甘味,夜不入眠,甚至哭泣、颤抖、心悸、呼吸加快等。
(4)烦恼、抑郁:多在长期住院、病情经久不愈的病人中出现。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忧心忡忡,不愿活动,交往减少,沉默寡言等。
(5)悲观、绝望:与有些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