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明鉴:明代服装形制研究
0.00     定价 ¥ 498.00
荆门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8083428
  • 作      者:
    蒋玉秋
  • 出 版 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明鉴》封面选用了明代品官服色等级*高的红色。纹样为有明一朝的流行纹样——云纹,其造型来自真实的定陵出土丝绸实物。封面的工艺采用了特种布料+压花处理,呈现出独特的立体感。

展开
作者简介

蒋玉秋,博士,自2003年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服装史、染织技术史。持续致力于“传道重器,习古创新”的教学实践,倡导从技术角度研习中国古代服饰,以及基于传统染织技艺的创新设计应用。带领团队完成周代士冠礼及乡射礼服饰复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及刺绣复原、敦煌壁画唐代人物服饰形象复原、明代典型服装形制复原等专题研究。发表论文多篇,主笔、合著、译著有《汉服》《北京服饰文化史》《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缘起

十年前,曾有位收藏书画的朋友带着一幅明人绘《春猎图》来请教,希望能通过画中人物服饰对其身份进行推断。画中骑马者凤眼虬髯,头戴笠冠,足蹬长靴,他身着织金胸背的圆领袍,持弓逐猎。然而,这衣冠与头脑中思维定式的明代服饰形象,无法重合。虽然已知信息已将这幅画定为明代汉人画像,倒不如说它更像一幅“胡人马”。

“胡人马”事件启发了我五点深度思考:

第一,当下的服装史研究欠缺对服装实物材料的应用。有否一种“从物论史”的方法,即以真实的服饰实物为研究主体,通过文献、实物、图像的互证,来立体解读断代服装史?以达到证史、校史、补史的作用。受多种因素所限,当下对明代服装实物的研究,除少数极为重要的墓葬撰有详细的考古报告外,大量明代文物未被充分利用研究。然而,这些服装实物中所遗留的“历史痕迹”,蕴含着丰富的技术、文化、艺术等信息,其研究价值重大。那么,是否可能在当前的研究条件下,编制一个相对详实的明代服饰数据库,并以年代、地域、等级、品类、形制等分别为搜索引擎,为包含有服饰的明代图像与实物进行有据可依的断代?

第二,明代服装形制研究之于明史的整体研究有何裨益?一代社会生活的形成乃至变异,必然意味着社会关系以及相关的社会秩序的变动[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位列开门七件事之首的“衣”生活方式,贯连着社会关系与秩序。穿什么,对历史中的个体人物本我而言,服装的式样体现着审美与风尚;对有着社会角色的人来讲,服装的制度则隐含着国家礼法与伦纪。帝王、官宦、士子、百工、农商,其服装形制各有不同,由服装的“有等有别”可辨人的尊卑贵贱,由服装的“僭越逾矩”又可见时风的偃仰起伏。明代服装形制的变迁,只是明代历史中的细琐点滴,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点滴汇聚,明史研究之河才愈发宽广与包容。

第三,夹在蒙元与满清历史之间的明朝,其建国之初,以“修既坠之彝伦”,“复中国之正统”为立国之本,衣冠定制“上采周汉,下取唐宋”,试图确立一种以传统汉民族服饰为根基的服饰制度。那么历史的车轮是否可以彻底地摈除蒙元遗风,完全复原汉家衣裳?这个汉民族统治的封建末世王朝,它的命运竟在历史的横纵轴上关联数代与多国、多族,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明代开国君主虽然将“复古”作为衣冠之治的初心,但此后的服装发展轨迹却并未完全秉承初衷,甚至在某些时期还背道而驰。这段既顺势发展又逆流而上的服装发展历史,矛盾何在?

第四,经历了后世刀戈战火与衣冠更替,曾经的明代服饰在今日是否有迹可循?在中国,远离京城且曾作为屯田屯兵之地的贵州屯堡,被称为六百年前朱元璋遗落的“棋子”,那里人们的衣装至今仍存明代古风;山东曲阜,孔府的后人将先祖的明代衣冠与画像藏于箱箧,冒灭族之险,护其周全,传世至今;在与中国一水之隔的韩国,每逢民俗节令,其民众衣装仍然保留着源自朝鲜时代作为明朝藩属国的诸多服饰传统,在他们的传统面料市场上还可以买到明代同款西番莲纱罗、四合云纹缎;日本京都宫内厅与妙法院,至今保存着万历皇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的敕谕与衣冠……至此,真有穿越回彼朝彼刻之感。历史尝试预测未来,今时也可观照历史。礼失求诸于野,在彼国他乡,在古城郊野,竟可寻到多少逝去的大明衣冠?

第五,附着于物质性服装中的非物质性,其生命力到底有多强?当下,有众多的“汉服”爱好者们痴迷于汉民族传统衣冠。衣冠之美,不仅美在外形,还美在“形而下”的技术(器)与“形而上”的思想(道)。那些明代笔记小说中所描写的“沉香色潞䌷雁衔芦花样对衿袄儿”、“沙绿百花裙”、“五彩飞鱼氅衣”……已永久封存于曾经的时代,但蕴含于衣装中的妆花、销金、挑线、柘黄染等织绣染技艺,以及敦厚温柔、深沉和雅、有序有礼的着装风骨与服饰礼仪仍可再现。习古,是为创新,让技艺成为连接历史与今日的纽带,为今人提供“传器重道”的研究思路,经过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展现“有据可依”的明代服装历史,这是多么有现实意义的实践。

基于如上思考,促使我将“明代服装形制研究”一题开展起来,我期待可以在基于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去探索这段多元的服装历史。


二、概念界定

明代,自1368年(洪武元年)太祖朱元璋立国,至1644年(崇祯十七年)思宗朱由检殉国,共传十二世,历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本书“服装”的研究范围限定在“体衣”,即袍、衫、衣、裳、裤等。冠帽、鞋履、配饰等暂不在研究范围之内。明代服装的衣料品类丰富,棉布在当时已经普及成为大众衣料,丝绸则作为高级的服装用料被精细加工,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当时的明代纺织品类别多达数十种,这些丰富的材料背后呈现出明代纺织技术的高度发达。明代纺织技术,尤其是丝绸织造技术的不断提升与迅速更替,使得以丝绸为材质的服装形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明显变化,依据丝绸多变的组织结构、纹样特征、制作工艺,我们可以获得相对更为精确的为明代服装断代的时间表。

本书对明代服装的“形制”独有侧重。“形”,《周易·乾》有“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其意可以理解为天有云行雨降,万物受其滋润,始能化育,而赋其形,运动于宇宙之间。服装之“形”虽非自然直接形成,但其材料取之自然,并受制度约束与影响而最终成形。纵观中国历代服装变迁,“形制”的变化首当其冲。服装变“形”变“制”,都不只是简单的风尚变幻,它裹挟着政治争斗,关乎着民族信仰,体现着礼仪教化。本书将“形制”区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服装“形制”,是专门就物质性的服装本身而言,特指服装的式样、款式;而广义的服装“形制”,可拆解为“形”与“制”,“形”指外,“制”指内,一个显性,一个隐性。外在的“形”可以解读为“形象”、“形式”,结合服装而言,指人的着装形象与服装本身款式结构;内在的“制”可以解读为与服装有关的“制度”“礼俗”“律令”。故此,本文所论“形制”述及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形而下”可视的“形”——明代服装的外在式样、内部结构、图案布局、质料色彩等;二是“形而上”不可视的“制”——明代服装制度的变迁、风俗禁忌、律令约束等。


三、研究样本

本书的实物研究样本总计326件,分为传世服装与出土服装文物两类。其中传世服装样本83件,出土服装样本既有243件。

(一)传世服装实物

传世服装实物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本书样本主要来自孔府旧藏服装和日本丰臣秀吉赐服。传世服装具有形制完整、工艺清晰、色彩多样等研究优势,并且其有序的传承脉络利于进行与制度相关的研究。

1.孔府旧藏明代服装,共计66件,分别藏于山东博物馆(33件)与山东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文物档案馆(33件)。

2.日本丰臣秀吉赐服17件,现藏于日本京都妙法院。这些服装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穿入日本,其形制与中国明代同期服装一致,并伴有相关文献记载,故将其列为传世实物材料。

3.还有一些明代传世服装,或传承无序,或真实性存疑,这类实物未被采纳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二)出土服装实物

出土服装实物的应用价值也不容小觑,虽然作为陪葬物品,其用料与花样多有僭越,但其形制本身是难以臆造的,并且出土服装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阔,涉及年代宽泛,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本书筛选有明代服装出土的墓葬或文物保存地共54处。文物保存地有: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泰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常州市博物馆、武进博物馆、无锡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江阴博物馆、淮安县博物馆、扬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嘉兴博物馆、桐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德安县博物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博物馆、新余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石首市博物馆、湖北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四川博物馆、贵州博物馆、盐池县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

(三)实物样本选择

首先,对公开进行展览的出土及传世服装尽最大容量选择为研究样本,如山东博物馆“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明代服饰展”“明代鲁王展”、泰州博物馆“大明衣冠——泰州明墓出土服饰专题展”、海盐博物馆的“衣冠明道——泰州明墓出土服饰展”、南京市博物馆的“裳簪影——馆藏宋明服饰展”、嘉兴博物馆“生活在明代——嘉兴地区馆藏明墓出土文物展”、山东武进博物馆“史河流韵——明清遗珍”这些服装可以相对近距离的观察,这一类服装样本数量约160件。

其次,选择考古报告或相关图录中有清晰实物图片的文物作为样本,出土地域、墓葬时间、墓主身份的特殊性进行优先选择,对少量出土于同一墓葬,形制类似且信息不完整的文物进行筛选。这一类服装样本约160件。

第三,有考古报告中未配对应实物图片,样本数为零。但后文列表仍列出墓葬编号,因为报告中记有详细形制、尺寸、衣料描述的内容、或形制残缺的服装文物作为研究的辅助材料,可以作为间接比较之用,如河南杞县高高山明墓、四川剑阁赵炳然墓等。

第四,一些考古报告所载服装实物已残佚,但是绘有清晰的实物形制复原图,对这样的文物,将其复原图列也为形制研究样本,如北京定陵、苏州虎丘明墓等。

第五,出土无服装但是有服装重要局部如胸背补子的墓葬,如江苏常州市广成路明墓,以及记录有陪葬服装重要信息的“衣物疏”的墓葬,如江苏江阴市梧村明陆氏家族墓等也入其中。

为便于后期查询使用,将每一组样本进行编号,以“保存地”或“墓葬名缩写”加序号的方式进行编号,如山东孔府旧藏样本标号为SDKF、丰臣秀吉赐服样本标号为FCXJ,江苏泰州胡玉墓的编号为JSTZH、北京定陵样本编号为BJDL。对墓葬群的编号后加缀M1、M2以示区分,如宁夏盐池冯记圈明墓即包括NXYCM1、NXYCM2、NXYCM3。后续在对应各墓葬文物标号后另加数字为文物序号,如山东鲁荒王墓样本计19件,其样本标号为SDLW001~019。


四、研究限制

首先,文物研究素材的直观性受限。明代服装年代久远,尤为珍贵。受博物馆馆藏明代服装文物保护特殊性的制约,部分服饰资料的公开尚需时日,这影响到对服装信息的穷尽性获取。加之,可以进行近距离测量服装文物的机会有限,书中所绘服装形制图,多是基于展览实物或公开出版的图像信息进行的摹绘,在细节上也许与实物存有偏差,希望日后能有更多进行文物实测的机会,可以不断更新本项研究。

其次,文物报告的准确性受限。当下已知明代服装文物,拥有完备考古报告或研究信息的并不多,所提“完备”是指文物的基础信息,如色彩、材料、称谓、尺寸、形制等信息的准确性。虽然本书中引用了考古报告或展览中所公布的文物尺寸信息,但由于文物本身的状况,以及测量手法的不同,该信息的准确性应受到一定限制,在比对使用时应与注意。此外,本书列表中标注了文物的原称谓,但有些称谓受限于考古工作人员当时的专业知识,对文物命名不准确,如将断腰式交领袍形制的“贴里”命名为“连衣裙”等,或将“贴里”与“曳撒”混同,请读者在使用文物原名称时要增加鉴别力。

最后,个人研究能力受限。笔者学术背景为纺织服装专业,较擅长基于实物的研究与技术性实践,而在书证、图证的分析研究方面尚存不足。在对326件明代服装实物的研究中,有极个别样本也暂未说清,期待日后随着更多新材料的出现和新研究的补充,能与学友们共同推进中国古代服装研究。


展开
目录

壹 传世明代服装 

传世孔府旧藏明代服装 

传世日本丰臣秀吉明制服装


贰 出土明代服装 

出土明代服装总述 

华北地区出土明代服装情况 

华东地区出土明代服装情况 

中南地区出土明代服装情况 

西南地区出土明代服装情况 

西北地区出土明代服装情况 


叁 明代袍衫的形制 

袍衫的界定 

圆领袍衫形制 

交领袍衫形制 

竖领袍衫形制 

直领袍衫形制 

织成袍衫形制 


肆 明代衣的形制 

衣的界定 

圆领衣形制 

交领衣形制 

竖领衣形制 

直领衣形制 

方领衣形制 

织成衣形制 


伍 明代裳的形制 

裳的界定 

满褶型裳 

侧褶型裳 

织成裙形制


陆 明代裤的形制 

裤的界定 

收腰型裤

宽腰型裤 


柒 明代服装的形与制 

明代服装形制互动 

明代服装形制传播——以朝鲜为例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明代年表 

附录二  《明史 舆服志》摘录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荆门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