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汝州张公巷窑遗址 2000年-2012年考古发掘报告
0.00     定价 ¥ 420.00
荆门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63525
  • 作      者: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发掘概况
  2000年,汝州张公巷居民旧房改建时发现窑址至今,先后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由于前四次发掘位于城镇密集居民住宅区,除第一次居民住宅旧房改建试掘外,先后局部拆迁居民住宅4处。为了最大限度发掘,皆以地形布方,所有探方面积、方向不完全一致。2000年,第一次试掘面积25平方米;2001年,发掘面积40平方米;2004年,两个探方分别发掘面积为67.76平方米和62.5平方米;2012年,发掘面积88.04平方米,合计283.3平方米。共揭露房基11座、池2个、水井5眼、灰沟2条和灰坑127个等遗迹。其中与张公巷窑烧造有直接关系的作坊2座、淘洗池1个,与张公巷窑烧造有关的典型灰坑7个、灰沟1条。除此之外,还有2处与张公巷窑烧造有关的典型地层堆积,出土与张公巷窑烧造有关的瓷器、素烧器、作坊具和窑具超过二十万件(片),为我们研究汝州老城区的历史状况、张公巷窑址所在的地层年代提供了实物依据。
  2017年,汝州市政府斥巨资,完成了窑址范围200多户居民住宅的拆迁工作,面积2万8千多平方米。同年7月下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拉开了张公巷窑址第五次大规模发掘的序幕,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已进入尾声。本报告仅限于2012年以前四次小范围考古发掘资料的初步成果。第五次考古发掘资料更丰富,待以后做更详细的报道。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一、地理环境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汝河上游。北靠嵩箕山脉,南依外方山脉。东与郏县、禹州市接壤,南与宝丰县、鲁山县毗邻,西与汝阳县搭界,北与伊川、登封相连。汝州市是河南省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焦(焦作)枝(枝江)铁路西北东南向穿越全境,宁(南京)洛(洛阳)高速、桐(桐柏)林(林州)高速呈“Y”字形穿越全境,国道207、省道238贯穿全境,省道241进汝州境与国道207交叉重叠(图一)。
  汝州市境域属于华北台地南部边缘区,全境呈周边高中间低的盆地形状。北汝河贯穿全境,洼地星罗棋布。境内大小山头l025座,海拔在600~1000米的山有69座,其中海拔*高的岘山1165.8米,*低的小屯镇路寨东北为145米。著名的山有风穴山、九峰山、銮驾山等。境内大小河流26条,纵横沟溪1304条。土壤为黄黏土质,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绿豆、水稻、红薯、高粱等农作物。
  该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暖和气温回升快,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多东南风;秋季凉爽,天气晴朗;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多西北风。针叶林植被主要分布在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内,树种以侧柏和油松为主。阔叶林植被全市16个乡镇均有分布,南北山区以青.、黄栌、栎杂、刺槐、麻栎等为主,平原丘陵地区主要有泡桐、杨树、椿树、榆树、柳树、柿树、梨树、桃树、枣树和苹果树等10余种。
  汝州市所辖区域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至2000年底,已探明矿产资源有煤、铁、铜、铀、锰、磷、铅、锌、金、硅石、石墨、铝矾土、高岭土、方解石、钾长石、钠长石、麦饭石、电气石、石灰石、花岗石、大理石、玄武岩、叶蜡石、地下水、矿泉水、地热等40多种。
  上述矿产中,煤、铝土矿、矿泉水、地热等在河南省矿产资源中占有一定地位;叶蜡石为全省*次发现。煤、铝矾土、高岭土、方解石、钾长石、钠长石、麦饭石等矿产,为陶瓷烧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汝州、鲁山、宝丰、禹州、郏县土地相依,山水相连,地理环境、气候以及矿产资源条件大同小异。这些自然环境为陶瓷烧造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尤其是进入北宋以后,出现了官窑林立、民窑四起的局面,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汝州城区张公巷窑的产生奠定了良好基础(图二)。
  二、历史沿革
  汝州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劳作。夏时属豫州,商初为霍邑,后为诸侯国霍国,仍属豫州。西周时期霍国仍为诸侯封地,属东都王畿之地。春秋时,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楚陷戎蛮子国,为楚梁邑。战国前期属郑,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韩灭郑,隶韩,后属魏。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灭东周,置三川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梁县隶三川郡。西汉初承秦制,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西晋因之。
  东晋十六国(317~420年),梁县隶属频繁。建武元年属东晋,然后分属前赵、后赵、冉魏、前秦、东晋、前燕。太和五年至太元八年,再属前秦,太元九年至十九年,再属东晋,太元二十年至隆安二年,属后燕,隆安二年至义熙十一年,属后秦,义熙十二年至元熙二年,复属东晋。南北朝时,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置汝北郡,领梁、南汝原、治城、石台、东汝南五县。北齐承光元年(577年),改汝北郡为和州,领梁、汝原二县,隶属南襄城郡。
  隋开皇初(581年)改和州为伊州,领梁、汝原二县;大业二年(606年)改伊州为汝州(治今汝州市区),自此“汝州”之名开始出现。唐贞观元年(627年),承休县并入梁县。贞观八年(634年),复改伊州为汝州,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置临汝县(治所在今临汝镇村),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划汝州为临汝郡,领梁、临汝、襄城、郏城、鲁山、叶、龙兴(今宝丰县)共七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汝州隶防御使司,领梁县、龙兴(今宝丰县)、郏城、鲁山四县。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改临汝县为镇,入梁县。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废道设路(省级),汝州仍领六县,改隶京西路河南府(治洛阳)。熙宁五年(1072年),京西路分为南、北两路,并废龙兴县为镇并划入鲁山县。汝州领梁、郏、鲁山、叶、襄城五县,隶京西北路河南府。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龙兴县,汝州领六县。崇宁四年(1105年),郏县划属颍昌府(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至政和三年(1113年),汝州领梁、鲁山、叶、襄城、龙兴五县,仍隶京西北路河南府。政和四年(1114年),汝州因近京辅(指京城附近的地方),所以也叫辅州。隶京西北路,领梁县、鲁山、宝丰、襄城、叶县五县。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汝州隶南京路,领梁、鲁山、叶、襄城、宝丰、郏县六县。元至元三年(1266年),撤宝丰、郏二县入梁县,汝州领梁县、鲁山二县。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郏县属汝州辖,汝州领梁县、鲁山、郏县三县,直至元末。明洪武初,撤梁县入汝州,仍隶南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汝州由南阳府分出,升为直隶州,领宝丰、伊阳(今汝阳)、鲁山、郏四县,隶河南布政使司。清朝隶属未变,仍领四县。
  民国元年(1912年),建置袭清。汝州领县、隶属不变。民国二年(1913年),为推行道制(在省下设道),降汝州直隶州为临汝县,隶河洛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制。临汝县隶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专员署。临汝县隶属河南省第五(许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许昌专区),直至民国末。
  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临汝县隶属许昌专区。1954年10月至1986年1月,临汝县隶属洛阳专区。1986年2月起,撤销洛阳专区,实行市(地级)管县制,临汝县又改隶平顶山市。1988年8月,省政府通知“撤销临汝县,设立汝州市(县级),省直辖,实行计划单列,委托平顶山市代管”,至今未变。
  第二节 窑址的发现与试掘
  2000年春,汝州市张公巷与中大街交汇处西北角居民高中强家住宅旧房改建时,在挖地基过程中出土一些瓷器标本和窑具。朱氏汝瓷有限公司朱文立先生(原汝州汝瓷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后认为,此处应是古代烧制瓷器的窑址,并认为它是一处北宋官办窑厂。他立即会同汝州市文化局有关领导向河南省文物局汇报,并得到省文物局领导的高度重视。省文物局随即委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到现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与朱文立先生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于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请示省文物局,对施工现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2000年5月10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木森、薄毛旦和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朱文立、陈红岩组成四人考古发掘小组,开始发掘前的准备工作。5月14日上午清理地面垃圾,下午正式布方。由于受地形的限制,以地形沿张公巷西侧布南北长10米、东西宽2.5米的探沟,面积25平方米,方向30°。5月15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5月27日发掘结束,历时14天。这次发掘所揭示的地层堆积较简单,由于发掘面积的限制,地层、建筑遗存和灰坑等现象仅限于局部揭露,且未发现与烧造相关的遗迹。庆幸的是,在揭露的地层和灰坑内出土一批不同于汝州严和店窑、宝丰清凉寺窑和鲁山段店窑的豆青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色。胎薄质细,为汝瓷所不及,不见汝窑香灰胎,釉面玻璃感强。器型有盆、碗、盘、盏、洗、瓶等。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圈足制作得极为规整。多数器物采用垫烧,满釉支烧的器物底面有非常规整小米状支钉痕,类似汝窑芝麻支钉痕的极少,常见的支钉痕有3枚、4枚和5枚,4枚支钉支烧在宝丰清凉寺汝窑极为罕见。同出的还有一定数量窑具匣钵、垫饼、垫圈等,其中近二分之一的匣钵外壁涂抹一层耐火泥,这种烧造工艺仅见于汝窑。此外,有4件曾使用过的匣钵上残留有青釉烧结面,其中1件漏斗状匣钵底面上粘结一片青釉瓷残片,其釉色、胎质与同层内出土的碗、盘、瓶等青釉瓷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汝州张公巷是一处古代专烧青釉瓷的窑口。因揭露面积太小,对于窑址的范围、布局、年代以及性质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
  第三节 2001年至2012年三次考古发掘及相关工作
  通过对张公巷窑试掘资料的初步梳理和研究,我们认为张公巷不仅是一处烧制瓷器的窑址,更重要的是它的烧造工艺、器型、釉色、胎质等具有的*特内涵,是北方青釉瓷窑址所罕见。因此,2000年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报请国家文物局,对张公巷窑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工作。由于张公巷位于老城的密集居民区,任何发掘点都需要拆迁居民住房。2001年4~5月,在汝州市文化局的配合下,对张公巷周边区域进行调查和勘探,初步确认以中大街与张公巷交汇处为起点,向北60米,张公巷及张公巷以东20米,张公巷以西40米,为窑址范围,总面积约3600平方米。在调查和勘探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汝州市政府和文化局的共同努力,对中大街与张公巷交汇处东北角赵安民住宅后院简易房进行拆迁,拆迁面积近100平方米。2001年6月13日开始布方,因东、南、北三面有建筑,西面有围墙,考虑安全因素,只能在有限区域内依地形布方,东西长8米,南北宽5米,面积40平方米,方向22°,编号探方2(T2)。在汝州市政府和文化局的关怀支持下,8月初顺利地完成本次发掘任务。虽然这次发掘面积不大,但除了出土较多与窑址有关的青釉瓷和窑具外,更重要的是在第6层内出土素烧器达12803件(片)。出土与张公巷窑无关的青釉、白釉、黑釉、酱釉、钧釉和细白瓷等占比不足2%,取得了张公巷窑址考古的初步成果。2001年10月,在汝州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学术研讨会”上,有不少学者认为,汝州张公巷是北宋官窑所在地,引起了国内外60多位专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彩版一)。
  通过汝州市政府和文化局近三年准备和努力,2003年底,汝州市政府拨款20万元,再次启动张公巷窑址发掘前居民住房的拆迁工作。这次选择发掘点两处,一处位于2号探方北侧杨占营住宅,另一处位于张公巷西侧杨永红、李永福、刘卫国等5户居民住宅。先后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春节前完成了拆迁工作。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04年2月2日(农历正月十二),春节还未过完,考古人员就进驻发掘现场。4日开始布方,因受发掘面积限制,为了最大限度揭露,我们还是分别采取依地形布方法。3号(T3)探方位于张公巷东侧,南邻2号(T2)探方。南北长8.8米,东西宽7.7米,面积67.76平方米,方向22°。4号(T4)探方位于张公巷西侧,与2、3

展开
目录

目录
凡例 (i)
序 (iii)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发掘概况 (1)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1)
一、地理环境 (1)
二、历史沿革 (3)
第二节 窑址的发现与试掘 (4)
第三节 2001年至2012年三次考古发掘及相关工作 (5)
第二章 探方分布与地层堆积 (7)
第一节 窑址范围与探方分布 (7)
一、窑址范围 (7)
二、探方分布 (7)
第二节 地层堆积 (7)
一、南部地层堆积—T1 (8)
二、中部地层堆积—T2、T4 (9)
三、北部地层堆积—T5 (17)
第三节 地层与分期 (20)
一、张公巷遗存考古发掘的地层分期 (20)
二、张公巷窑址在本次考古发掘中的地层位置 (21)
第三章 主要遗迹 (23)
第一节 建筑基址 (23)
一、居住基址(F) (23)
二、作坊基址(ZF) (26)
第二节 池 (28)
第三节 水井 (29)
第四节 灶 (32)
第五节 灰沟 (33)
第六节 灰坑 (35)
一、南部灰坑 (35)
二、中部灰坑 (37)
三、北部灰坑 (50)
第四章 出土遗物 (55)
第一节 第一期出土遗物 (55)
一、瓷器 (55)
二、釉陶器、陶器和骨器 (58)
三、角器和娱乐具 (59)
第二节 第二期出土遗物 (59)
一、瓷器 (59)
二、釉陶器和陶器 (64)
三、娱乐具和骨器 (64)
四、建筑材料 (65)
第三节 第三期出土遗物 (66)
一、瓷器 (66)
二、釉陶器和素烧器 (99)
三、娱乐具和陶器 (101)
四、铁器和铜器 (102)
五、石器和建筑材料 (104)
第四节 第三期张公巷窑及相关遗物 (105)
一、与张公巷窑烧造有关的遗物 (105)
二、与张公巷窑烧造无关的陶瓷器 (132)
第五节 第四期出土遗物 (140)
一、瓷器 (140)
二、陶器、砂器和石器 (155)
三、娱乐具、铁器和铜器 (156)
四、建筑材料 (158)
第六节 第五期出土遗物 (159)
一、瓷器 (159)
二、釉陶器和砂器 (186)
三、娱乐具、骨器和玻璃器 (188)
四、石器和建筑材料 (188)
第七节 第六期出土遗物 (190)
一、瓷器 (191)
二、骨器和建筑材料 (195)
第八节 第七期出土遗物 (196)
一、瓷器 (196)
二、釉陶器、陶器和骨器 (202)
第九节 钱币 (203)
一、**期钱币 (203)
二、第二期钱币 (203)
三、第三期钱币 (205)
四、第四期钱币 (209)
五、第五期钱币 (212)
六、第六期钱币 (212)
七、第七期钱币 (213)
八、不在期别钱币 (214)
第五章 结语 (215)
**节 各期年代的讨论 (215)
第二节 窑址的定名 (218)
第三节 器物成型与烧造工艺 (219)
一、器物成型 (219)
二、烧造工艺 (221)
第四节 釉色、胎质与装饰 (222)
一、釉色与胎质 (222)
二、装饰 (222)
第五节 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初步研究 (223)
一、张公巷窑与汝窑产品的异同 (223)
二、张公巷窑产品与汝窑中“类汝瓷”的区别 (224)
三、金代都城的变迁为张公巷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24)
四、张公巷窑所在的地层年代 (225)
附表一 探方情况统计一览表 (228)
附表二 探方地层年代对应关系一览表 (229)
附表三 典型地层、遗迹单位出土陶瓷器分期一览表 (230)
附表四 典型地层、遗迹出土陶瓷主要釉色分期一览表 (231)
附表五 探方遗迹分期一览表 (234)
附表六 灰坑登记一览表 (235)
附表七 地层、遗迹单位出土钱币统计一览表 (259)
附录一 汝窑汝瓷、类汝瓷与张公巷窑青釉瓷的比较研究 (272)
一、样品信息 (272)
二、分析测试方法 (272)
三、结果与讨论 (273)
四、小结 (294)
附录二 浅谈张公巷窑考古发掘与资料整理 (304)
一、张公巷窑的第三次考古发掘 (305)
二、张公巷窑资料的整理 (308)
三、结语 (310)
附录三 简述考古器物绘图 (311)
一、传统手工考古器物绘图 (311)
二、数字化考古器物绘图 (312)
三、传统手工与数字化相结合器物绘图 (312)
附录四 陶瓷考古修复技术及相关问题 (318)
一、陶瓷考古修复的理念 (318)
二、陶瓷考古修复的相关材料 (319)
三、陶瓷考古修复的技术要点 (320)
四、陶瓷考古修复方法及材料的应用 (321)
五、结语 (326)
附录五 简谈瓷器陈列修复的一点经验与体会 (327)
一、陶瓷修复的起源与功能 (327)
二、陶瓷修复的现代理念 (328)
三、张公巷窑出土瓷器的基本状况 (329)
四、相关材料的应用与修复过程 (329)
五、经验与体会 (334)
后记 (336)
插图目录
**章 地理环境与发掘概况 1
图一 汝州张公巷窑址地理位置图 2
图二 汝州张公巷窑址位置示意图 3
第二章 探方分布与地层堆积 7
图一 汝州张公巷窑址探方位置分布示意图 8
图二 张公巷窑遗址T1东壁地层剖面图 8
图三 张公巷窑遗址T2南壁、西壁地层剖面图 10
图四 张公巷窑遗址T2第③层下主要遗迹分布图 11
图五 张公巷窑遗址T3第⑥D层瓷片堆积现场图 12
图六 张公巷窑遗址T4东壁、南壁、西壁地层剖面图 13
图七 张公巷窑遗址T4第②层下主要遗迹分布图 15
图八 张公巷窑遗址T4第④B、⑤层下主要遗迹分布图 16
图九 张公巷窑遗址T5北壁地层剖面图 18
第三章 主要遗迹 23
图一 张公巷窑遗址T4F6平、剖面图 24
图二 张公巷窑遗址T4F8平、剖面图 25
图三 张公巷窑遗址T5F11平面图 25
图四 张公巷窑遗址T2F4(ZF)平、剖面图 26
图五 张公巷窑遗址T3F10(ZF)遗迹平面分布图 27
图六 张公巷窑遗址T2C1平、剖面图 28
图七 张公巷窑遗址T4C2平、剖面图 29
图八 张公巷窑遗址T3J1平、剖面图 30
图九 张公巷窑遗址T3J2平、剖面图 30
图一〇 张公巷窑遗址T4J4平、剖面图 31
图一一 张公巷窑遗址T5J5平、剖面图 31
图一二 张公巷窑遗址T4Z5平、剖面图 32
图一三 张公巷窑遗址T4Z6、Z7平、剖面图 32
图一四 张公巷窑遗址T2G1平、剖面图 33
图一五 张公巷窑遗址T2G2平、剖面图 34
图一六 张公巷窑遗址T5G4平、剖面图 34
图一七 张公巷窑遗址T1H4平、剖面图 35
图一八 张公巷窑遗址T1H5平、剖面图 35
图一九 张公巷窑遗址T1H8平、剖面图 36
图二〇 张公巷窑遗址T1H9平、剖面图 36
图二一 张公巷窑遗址T1H7、H8、H9打破关系平、剖面图 37
图二二 张公巷窑遗址T2H11平、剖面图 38
图二三 张公巷窑遗址T2H12平、剖面图 39
图二四 张公巷窑遗址T2H21平、剖面图 39
图二五 张公巷窑遗址T2H22平、剖面图 40
图二六 张公巷窑遗址T2H26平、剖面图 40
图二七 张公巷窑遗址T4H29平、剖面图 40
图二八 张公巷窑遗址T3H33平、剖面图 41
图二九 张公巷窑遗址T4H34平、剖面图 41
图三〇 张公巷窑遗址T3H36平、剖面图 42
图三一 张公巷窑遗址T3H52平、剖面图 43
图三二 张公巷窑遗址T4H57平、剖面图 43
图三三 张公巷窑遗址T4H58平、剖面图 43
图三四 汝州张公巷窑遗址T4H88平、剖面图 44
图三五 张公巷窑遗址T3H89平、剖面图 44
图三六 张公巷窑遗址T4H95平、剖面图 45
图三七 张公巷窑遗址T4H99平、剖面图 46
图三八 张公巷窑遗址T4H101平、剖面图 46
图三九 张公巷窑遗址T3H102平、剖面图 47
图四〇 张公巷窑遗址T3H103平、剖面图 47
图四一 张公巷窑遗址T4H105平、剖面图 48
图四二 张公巷窑遗址T4H107平、剖面图 49
图四三 张公巷窑遗址T4H110平、剖面图 49
图四四 张公巷窑遗址T5H112平、剖面图 50
图四五 张公巷窑遗址T5H114平、剖面图 51
图四六 张公巷窑遗址T5H119平、剖面图 51
图四七 张公巷窑遗址T5H124平、剖面图 52
图四八 张公巷窑遗址T5H129平、剖面图 52
图四九 张公巷窑遗址T5H130平、剖面图 53
图五〇 张公巷窑遗址T5H131平、剖面图 53
第四章 出土遗物 55
图一 白釉、黑釉和花釉瓷 57
图二 釉陶器、陶器、角器、骨器和娱乐具 58
图三 白釉瓷和青釉瓷 61
图四 青釉、酱釉、黑釉瓷、釉陶、陶器和素烧娱乐具 63
图五 骨梳、牙器、角器和建筑材料 66
图六 白釉瓷盆和碗 68
图七 白釉瓷碗 69
图八 白釉瓷碗和瓷盘 70
图九 白釉瓷盘 72
图一〇 白釉瓷碟 73
图一一 白釉瓷杯、盅、钵、罐、执壶和器盖 75
图一二 白釉瓷器盖和枕 77
图一三 细白釉瓷碗和盘 79
图一四 细白釉瓷盘、杯、罐、尊、盒和人物俑 80
图一五 青白釉瓷碗、盘、碟和罐 81
图一六 青釉瓷碗 83
图一七 青釉瓷碗 85
图一八 青釉瓷盘 87
图一九 青釉瓷盘 88
图二〇 青釉瓷碟、盏和盏托 89
图二一 青釉瓷盅、钵、盒和器盖 91
图二二 钧釉瓷盖碗、盏和盘 92
图二三 黑釉、柿叶红釉和黑釉红斑瓷 94
图二四 黑釉、酱釉和柿叶红釉瓷 96
图二五 黑釉、酱釉和黄釉瓷 98
图二六 釉陶器和素烧器 100
图二七 娱乐具和陶器 101
图二八 铁器、铜器和石器 103
图二九 建筑材料 105
图三〇 青釉瓷盆和碗 107
图三一 青釉瓷碗 108
图三二 青釉瓷盘 110
图三三 青釉瓷盘 111
图三四 青釉瓷盘 112
图三五 青釉瓷盘和碟 114
图三六 青釉瓷碟、盏托、钵和洗 116
图三七 青釉瓷瓶 117
图三八 青釉瓷瓶、壶、尊和洗 119
图三九 青釉瓷熏炉、熏炉盖、枕和器盖 121
图四〇 青釉瓷和素烧器 122
图四一 素烧盘、套盒、熏炉、炉、枕、器座和捉手 124
图四二 作坊具 126
图四三 漏斗形匣钵、筒形匣钵和支顶钵 128
图四四 支垫具和支烧具 13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荆门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