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2019年山东考古主要收获 高明奎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服务于基本建设仍然是山东省全省考古工作的中心。 2019年完成了郑济高铁、明村至董家口等 10条大型交通线路的调查勘探,以及京台高速拓宽、潍莱高速等大型工程的发掘工作。配合地方建设,亦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配合基本建设发掘项目达 30多项,发掘面积 5万多平方米。围绕课题或大遗址保护等主动性考古工作数量较往年减少,共有 6项发掘、 1项旧石器专题调查。大量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不乏靓点和突破。
为进一步了解近年发现的汶上小石器及 20世纪 90年代“细石器”问题,于宁阳、肥城、兖州西南部等汶河流域开展旧石器专题调查。在宁阳新发现旧石器地点 26处,分属于细石器及小石器两种工业传统,东山岭遗址为有明确地层、最典型的细石器遗存。该项工作确认汶河流域有典型的细石器遗址, 20世纪调查发现“细石器”实为小石器,这为汶泗河流域旧石器晚期遗存的深入研究带来了新希望。
新石器时代考古收获主要表现在对鲁南大汶口文化时期区域中心聚落、龙山文化小型聚落结构及其反映的社会状况的深入认识。其一,通过系统调查勘探,对滕州岗上遗址大汶口聚落规模、内涵的了解有了新突破。岗上大汶口文化聚落总面积约 80 万平方米,分多处居住区、墓葬区,晚期出现城址,平面近长方形,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是已知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其二,为配合京台高速拓宽工程,再次发掘了滕州西公桥、西康留遗址,为大型中心性聚落结构的解读提供了新材料。结合以往工作,两处遗址紧邻,时代一致,是一处薛河流域大汶口晚期的区域中心。通过这次发掘,对两遗址的关系、中心与边缘、聚落内部布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西公桥遗址是位于西康留遗址东北边缘的小型附属聚落,结合 1998年的发掘,对该小型聚落的布局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房基密集分布于遗址的中部,分南、北两组,北组可能有院墙,由于受已建公路限制,无法全面揭露,北组居住区的北侧、西北部和西南侧分布有集中墓葬,南组居住区与北组居住区间隔 10多米,惜两组居住区无法大规模揭露,其规模和布局不清,但仍能窥视小型聚落内部的布局结构概况。西康留发掘区位于遗址东北部边缘,北部与西公桥遗址相隔几十米,揭露了几十座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和房基,房基相对集中于发掘区的南部,墓葬位于居住区北部。西公桥遗址和西康留遗址之间地势低洼,有明确空间分界,西公桥应是西康留聚落中心外围边缘的小型聚落。西康留发掘区的揭露,也显示所发掘部位为居、葬合一相对独立的聚落空间,似乎可以反映出在西康留城址核心区东北边缘,分布着多个居住区和墓地构成的聚落单元,这些聚落单元似呈拱卫之势分布于聚落中心的边缘或外围,这是否为原始的城、郊分野?不管怎样,这为我们深入认识西康留大汶口文化晚期区域中心聚落的结构提供了更多实物资料。北部的岗上遗址为大汶口中晚期另一个区域中心,南距西康留遗址约 20千米,在如此近距离范围内,并列两个区域中心,其背后的社会背景更值得深入思考,这有待于今后对两处中心聚落或聚落群开展更多考古工作。其三,日照苏家村、滕州西孟庄龙山文化中小型聚落的发掘,为龙山文化时期区域社会的结构及社会复杂化研究增添了新材料。苏家村遗址为日照两城镇大型聚落群中二或三等级聚落群的中心聚落,为面积达 8.9万平方米的环壕聚落,该遗址发掘填补了对这一区域二或三级聚落认识的空白。西孟庄聚落规模不大,总面积约 2500平方米,但形制结构特殊,初步显示出有内方外圆的两圈围墙,其完整的布局结构有待进一步揭露,但遗址的性质耐人寻味。
夏商聚落考古取得重要进展。莱阳东青埠遗址是岳石文化聚落的首次大规模揭露,清理了 30多座浅坑穴式房基,布局有一定规律,但聚落延续性不长,似短暂使用,其性质有待深入研究。曲阜西陈聚落的大规模揭露,清理出商代窖穴区、祭祀区、居住区,功能区划如此明确的商代聚落,还是山东地区的首次发现,这为曲阜一带扑朔迷离的商奄、早期鲁国历史的探索迎来了曙光。
周代封国都城考古获取新进展。齐故城大城南城墙解剖,确认齐故城大城经过逐步扩建,至春秋晚期才形成如今所见大城规模,东墙北段、北墙东段时代明显早,推测西周时期开始于大城东北部建城,但规模较小。小城西门外发现布局规整的夯土建筑基址群,占地约 2万平方米, 4排夯土建筑,推测可能与“稷下学宫”有关。滕国故城南墙的解剖,对城址的形成年代和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第一期城墙被西周晚期墓葬和灰坑打破,始建年代应在西周晚期前,城墙逐步向外扩展扩修,分别经历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战国早中期和战国晚期至汉代等数次较大规模的重修或扩建。东周考古收获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两处贵族墓地的发掘。邾国故城西岗墓地揭露出两座战国早期“甲”字形大墓,墓葬结构保存好,独具特点,虽遭严重盗扰,但仍出土包括印纹硬陶、玉器在内的大量随葬品,是邾国故城已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墓葬,墓主人可能为国君夫妇,为研究邾国及东夷古国葬俗提供了新材料。大韩东周墓地经过三年工作已全部揭露,共清理大中小型墓葬 195座,出土青铜器、玉器等大量文物,是山东地区迄今全面发掘规模最大、布局清晰的东周列国贵族墓地,对研究齐鲁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秦汉考古工作量大,一如往年,收获颇多。充满神秘色彩的青岛琅琊台首次发掘,对其性质认识有了新进展,通过对大台夯土台基顶部周缘清理,发现建筑基址,并在山下近海缓坡上新发现一处建筑基址,后续值得期待。汉墓仍是考古发掘数量最多的古代墓葬,可达 2000多座,分布范围广,遍及全省,墓地普遍规模大,全面揭露。临淄医疗中心清理上千座小型墓葬,黄岛王家楼墓群、济宁华能电厂墓地各清理中小型墓葬数百座。滕州丰山第二次发掘,发现画像石墓,出土青铜器、玉器等大量随葬品。济阳三官庙在一座封土下清理 3座墓葬,其中 M1规模巨大、保存完整、画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为山东省近年来罕见的画像石墓。临沂金雀山新发现 15座汉代木棺椁墓。
汉代以后考古多年沉寂的局面被打破,尤其是黄泛区的发现。博兴龙华寺遗址经过连续发掘,一组隋唐建筑基址的揭露和残造像坑的发现,推动了对该佛教遗址的深入认识。高唐陈庄遗址揭露了一处晚唐时期三合式院落址,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淤埋于黄河洪积层下,是反映唐代基层社会生活难得的实物资料。垦利铁门关遗址的发掘是在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开展的工作,出土丰富多窑口瓷器,可能是金元时期海港码头遗址。章丘清源大街元代砖雕壁画墓内容丰富、画面精美,仿木结构门楼体量大、装饰精,门前雕刻狮子栩栩如生。陵城贺家明代家族墓地全面揭露,墓地按照昭穆制度排列,出土了几十件精美龙泉青瓷,反映了运河沿岸富裕庶民的社会生活习俗。
滕州西公桥大汶口文化遗址 孙启锐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京台高速扩建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 2019年 7~ 12月对滕州西公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 2000平方米。本次发掘共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 26座,房址 18座,基槽 1条,陶窑 2座,灰坑近 400个。发现了较为明显的居住区,即东北发掘区南部,而且居住区南侧似有围墙一类的设施。墓葬分布较为松散,在东北区北侧发现一处小型墓地,有排列整齐的墓葬 12座。通过本次发掘,结合 1998年发掘成果,对西公桥遗址的聚落布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空间上证实与西康留遗址连为一体,加深了对二者关系的认识。
一、遗址概况
西公桥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西公桥村西南约 300米处。西北距丰山约 250米,西距小魏河 100米,南距薛河故道约 400米。该遗址是 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 2011年公布为枣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呈南北长的卵圆形,总面积约 5万平方米。
西公桥遗址于 1998年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约 1000平方米,共清理大汶口文化时期房基 4座、灰坑 193个、柱洞(坑) 50个、沟 1条、基槽 4条、墓葬 48座,出土陶、石、骨、角、蚌等各类文化遗物近千件。这批遗迹遗物的发现及发表,对深入研究该地区大汶口文化的面貌特征、埋葬制度等提供了一批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为配合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改扩建工程, 2019年 7~ 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西公桥遗址进行了发掘。沿京台高速两侧共布探方 34个,分为三个发掘区(东北、西北、东南三个区域),总发掘面积近 2000平方米。
温馨提示:请使用荆门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