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开县②全境地处长江北岸,大巴山南坡与川东平行岭谷的结合地带,地理坐标在北纬30。49'30〃~31。41'30〃与东经107。55'48〃~108。54'之间。开县位于四川盆地东缘,重庆市东北部,万州区北部。开县东邻巫溪、云阳,南临万州,西连开江,北接城口、宣汉。这里是重庆市区通往巫溪、城口的必经之地。县城所在地距万州区78公里,距云阳新县城70公里,距重庆(经开江县任市镇)300多公里,距巫溪县198公里,距城口县240余公里,距四川省达州市160公里。县境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形状近似甜橙叶。*长120公里,*宽50公里,总面积3969.89平方公里。
开县四面环山,疆界大多由山岭构成,自然界线分明。自明洪武六年(1373年)降州为县,迄今600余年,疆域四至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开县故城遗址所在地汉丰镇位于县境中部,是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河与南河在镇东南交汇,遗址所在为两河交汇处的一级阶地,海拔170米,两河交汇下流为彭溪河(亦称小江),彭溪河下流注人长江(图一)。
故城遗址所在的河边一级阶地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多年的文物考古工作在这一区域发现大量秦汉至明清时期的遗址(图二)和墓群(图三)。
二、自然环境
开县历经印支、四川两次地质运动,造成地质构造和展布十分复杂,成土母质分布零乱,各地差异很大。
开县地貌由于地壳受强烈挤压和水系的不断侵蚀截割,形成了境内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中山漕谷、低山岭谷、坪状低山、深丘、中丘、浅丘、平原七个地貌单元。全县平原、丘陵、山地并存,以山地为主,占63%;次为丘陵,占31%;少量平坝,占6%。大体是“六山、三丘、一分坝”的地貌特点。
遗址所在的汉丰镇北倚盛山,南邻南河,东濒东河,地势略呈西北高东南低,经历代开垦定居,今地表已较平坦。盛山,又称凤凰头,山势巍峨,风景秀丽,曾多有庙宇、塔楼等古迹,唐开州刺史韦处厚有“盛山十二景诗”。南河,古名开江、临江、彭溪,为山溪性河流,河床泥沙厚垫,洪水为患频繁,20世纪60年代前可通行木船,丰水期可上溯至铁桥镇。东河古名巴渠、清江、叠江,近代亦称东里河,为常年性通航河流,丰水期木船可上溯至红园乡。
开县处于四川盆地东部温和高温区内。年平均气温18.5~10.8°C,低高差7.7°C。年积温6775~4224°C。全年气温≥10°C的积温为6052~3220°C,时间达191~277天,无霜期长,多年平均为180~306天。
开县冬半年处于东南下的内陆干冷环流控制,少雨;夏半年受南方海洋暧湿气流影响,多雨。年平均降水量为1221.7毫米,春季331.3毫米,占27%;夏季502.5毫米,占41%;秋季333.3毫米,占27%;冬季54.6毫米,占4%。
开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63.1小时,较长江流域同纬度地区要少500~700小时。日照时数一年中*多月份为7~8月,平均200小时以上;*少月份为12月至次年1月,平均54小时。
开县空气相对湿度年平均为80%,一年中两头大中间小。8月份为73%,属*低值;11、12月份为85%,属*大值;1、10月为84%,属次大值;其余各月为75%~80%。
开县地表温度的变化趋势,一年中呈中间高两头低状态。7月为33.5°C,1月为7.4°C,12月为9.2°C。冬季,地表平均温度为8.7°C;春季逐渐回升达20.2°C;夏季*高,达31.7°C;秋季开始下降,平均为26.3°C。
开县属亚热带阔叶林区,境内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仅森林木本植物,初查有76科302种,这些森林植物按照生态特性,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组合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植被地带性十分明显。
开县在动物分区上属于四川东部森林、灌丛、草坡、农田动物区。全县除北部山区和南山、铁峰山、大梁山保存有一定的森林植被外,其余多已开辟为农田。森林动物,特别是大型动物已无法适应,显著减少,有的已经绝迹(如虎、豹、熊等)。
第二节建置沿革
开县境内设治始于战国。(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郡及汉中郡。”
秦汉两代因巴郡建制。《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巴郡,秦置。属益州,县十一:江州、临江、枳、阆中、垫江、朐忍、安汉、宕渠、鱼复、充国、涪陵。”《后汉书》卷二十三《郡国》:“巴郡,秦置。江州、宕渠、朐忍、阆中、鱼复、临江、枳、涪陵、垫江、安汉、平都、充国、宣汉、汉昌。”(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建置沿革》:“梁山、万县、云阳、开县皆朐忍地。”
开县设县始于蜀汉。《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以朐忍、鱼复、汉丰、羊渠、巫、北井六县为固陵郡。”同卷又记:“汉丰县,建安二十一年置,在郡西北彭溪源。”今开县县治所在仍名“汉丰镇”。
以“汉丰”名县,延至晋、宋、齐、梁。《晋书》卷一四《地理志》,“巴东郡,汉置。统县三:鱼复、朐腮、南浦”。(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夔州府 开县》:“汉朐忍县地,后汉建安末析置汉丰县,三国汉属巴东郡。晋废,后复置,仍属巴东郡,宋、齐因之。梁仍曰汉丰县,西魏改永宁。”《宋书》卷三七《地理志》,“巴东属梁州。领县七:鱼复、朐腮、新浦、南浦、汉丰、巴渠、黾阳”。其新浦、巴渠为于原汉丰县境新设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山南西道 开州》万岁县条:“亦朐腮之地,蜀为汉丰之地,宋武帝又于此分置巴渠县,属巴东郡。”新浦县条:“亦朐腮之地,蜀为汉丰县地,宋武帝永初中分汉丰县于今县西北七里置新浦县,属巴东郡。”《南齐书》卷一五《地理志》:“巴东郡。鱼复、朐腮、南浦、聂阳、巴渠、新浦、汉丰。”
至西魏或北周,汉丰县改称永宁县。《隋书》卷二九《地理志 巴东郡》盛山条:“梁曰汉丰,西魏改为永宁。”《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山南西道 开州》开江县条:“本汉朐腮县地,蜀先主建安二十一年于今县南二里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至后周武帝改汉丰为永宁县”两书所记汉丰改永宁时代不同,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所记与北宋《太平寰宇记》同,而清《读史方舆纪要》则从《隋书》说。刘宋之巴渠县改为万岁县,仍设新浦县,两县所属郡则有变更。《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山南西道 开州》万岁县条:“后周天和元年分巴东郡置万安郡,改巴渠为万岁县。”新浦县条:“后魏恭帝三年于县置开江郡,领新浦一县。周武帝天和五年改开江郡为江会郡。建德五年郡废,以县属周安郡。”
隋代永宁县改称盛山县。《隋书》卷二九《地理志 巴东郡》:“盛山,梁曰汉丰,西魏改为永宁,开皇末,曰盛山。”《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山南西道 开州》记之较详:“开皇三年(583年)又罢周安、万安郡,乃以万安、永宁二县及废周安郡之西流、新浦二县共四县属开州;十八年(598年)改永宁为盛山县。大业二年(606年)废开州。义宁二年(618年)于盛山县置万州,仍割巴东郡之新浦、通川郡之万世、西流三县来属。”
唐代沿设开州。《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开州,隋巴东郡之盛山县。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开州,领四县。贞观(627~649年)初,省西流人盛山。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盛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开州。旧领县三:盛山、新浦、万岁”。盛山、万岁二县于唐代设置小有变更,其事载于《太平寰宇记》。《山南西道 开州》开江县条:“隋开皇中改永宁为盛山县。广德元年(763年)又改为开江县”;《山南西道 开州》万岁县条:“宝历(825~827年)中,节度使裴度奏废之,以其地并人开江,寻又置。”
五代十国时期沿袭唐代建置。(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三十三《夔州路》开州条,“唐武德元年曰开州。天宝元年曰盛山郡。前蜀、后蜀因之。今县二:开江县,清水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更名万岁,宝历元年省,寻复。皇朝改曰清水。”另,开江县条下载有新浦县,“故新浦县,宋置,属巴东郡。后周立周安郡,隋开皇初郡废,属巴东。义宁二年来属,唐因之。皇朝庆历四年(1044年)省人。”据此可知,前蜀、后蜀之世,开州另有开江、新浦、万岁三县。
宋代设开州,隶属夔州路,领开江、清水二县。《宋史》卷八九《地理志 夔州路》,“开州,盛山郡,县二:开江,庆历四年,废新浦县人焉;清水,旧名万岁县”。
元代仍设开州,隶属夔路,领县废。《元史》卷六《地理志 夔路》:“开州,唐改为盛山郡,又复为开州。宋及元皆因之。”
明代降开州为开县,隶属夔州府。《明史》卷四三《地理志 四川》,“夔州府元夔州路,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属重庆府。十年五月直隶布政司。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府。领州一,县十二:奉节、巫山、大昌、大宁、云阳、万、开(元开州。洪武六年八月置,九月降为县)、梁山、新宁、建始、达州、东乡、太平”。
清代开县属四川省川东道夔州府。(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建置沿革》,开县“明洪武四年仍为开州,七年改州为县(按:与上文所引《明史 地理志》所记不同),属夔州府。皇清因之”。(咸丰)《开县志》卷二《建置》,开县“国朝因之。编户三里:曰东里、曰江里、曰浦里”。
中华民国时期开县属四川省东川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统一,改属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治今重庆市万州区)所辖。
第三节发掘概况
一、项目背景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受到世人的瞩目。
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通过以后,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四川省文化厅组织进行了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普查。1993年12月至1994年5月,山东大学历史系和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受国家文物局和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的委托,分别对开县三峡工程淹没范围的地下、地面文物进行了全面和深人的调查,并有重点地对部分文物进行了勘探、发掘和测绘等工作。1995年4月至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受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的委托,对开县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区进行了调查与勘探。
按照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的要求,山东大学历史系、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编制了开县三峡工程淹没区和移民迁建区地下、地面文物保护的初步规划。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在此基础上,经过对全库区受影响文物保护规划的统筹、协调,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终形成了《四川省开县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
开县县城所在的汉丰镇遗址一一开县故城遗址被列人《四川省开县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的重点发掘项目。开县县城一一汉丰镇动迁前和动迁后的景象,参见图版一。
二、发掘过程
开县故城遗址是三峡重庆库区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A级项目,被认定为历史时期遗址。
受重庆市文物局三峡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宜昌博物馆联合组成开县故城遗址考古队,在开县文物管理所协助下,从2006年开始对开县故城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工作,2007年和2008年又连续两年进行抢救性发掘,前后历经三年三次抢救性发掘。开县故城遗址由于与当代县城一一汉丰镇重叠,全部为当代建筑覆盖,2006年开始发掘工作时,新县城尚在建设中,旧县城的搬迁工作尚未启动;2007年和2008年的继续工作是与县城的搬迁同步进行的,所以考古发掘的选址、布方是在搬迁的建筑缝隙中进行的,第一年的发掘只能选定在*早动迁的县政府大院的建筑废墟上,第三年工作时也只是县体育场的空地*为宽敞;而发掘工作更是在钢筋水泥建筑的废墟上实现的,一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