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名扬千古黄鹤楼
鼓楼迷影
黄鹤楼掠过三国,游过大唐,转而又迎来了风雅之宋。公元 1169 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慕名来到黄鹤楼,想一观黄鹤楼之真颜。谁知,当他来到这座盛极一时的高楼时,却发现黄鹤楼只剩下了一处遗址。
从唐到宋,黄鹤楼究竟经历了什么灭顶之灾,才会被毁得只剩一处遗迹 呢?事情还得从南宋朝廷与虎视眈眈的金国之间多年的征战说起。
彼时,北宋朝廷已经灭亡,宋徽宗、宋钦宗还被金人俘虏,远走北国。宋 高宗赵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朝廷,将宋朝国祚又延续了数百年。不过,人到中年的赵构早已经没有了接父迎兄、光复大宋的念头,此时的他只想偏安一隅,过几年富贵日子。
早年间,赵构与著名抗金英雄岳飞也有一段“蜜月期”,君臣二人惺惺相 惜,都想做出一番事业。不过,后面也就只有岳飞和岳家军还记得打到北国迎回二帝的初衷了。
当年,在黄鹤楼附近流传了一首岳飞 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 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 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 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 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 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 骑黄鹤。
这首词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还被刻在了石碑上。一句“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直接激发了宋人的壮志豪情,也激发了人们寄情于黄鹤楼的美好情愫。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 1134 年,岳飞曾在离黄鹤楼不远的武昌嗣门口设立了帅 府。他认为,大军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便上疏朝廷奏请精兵二十万,直捣黄龙, 救回二帝。据说,这首词就是岳飞写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一代名将岳飞的到来,就意味着黄鹤楼重新涂上了战争的色彩。不过,关于岳飞是否真的设立了帅府,以及他是否真的作了这首词,却一直是众说纷纭。因为从岳飞的孙子岳珂编撰的《金托粹编》看,其书内并没有收入这首词。若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真为岳飞所写,为何他的孙子却不将其编撰入书呢?关于这篇辞赋与帅府设立的种种质疑,又让黄鹤楼的遭遇之谜重新扑朔迷离起来。
公元 1178 年,陆游不知因何事生出感慨,写下了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诗歌(节选)。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这篇《黄鹤楼》一问世,或许连宋人也觉得奇怪。此时的黄鹤楼早已是一片废墟,陆游怎么能醉卧在黄鹤楼里而不知情呢?仔细想想,也便觉得释然了。是啊,这座曾经游人如织的盛世名楼,或许也寄托了陆游对太平盛世的幻想吧。可惜,在这战乱的年代里,黄鹤楼终究成了一片焦土,可嗟可叹。
无独有偶,就在陆游寻访黄鹤楼后不久,南宋另一位诗人范成大也在鄂州逗留期间,前往黄湖山的一座被称为“南楼”的地方,以登南楼来寄托自己对黄鹤楼的怀念。范成大之后,南宋才子们屡屡吟诵南楼,却对黄鹤楼闭口不谈了。恍惚间,仿佛世界从未有过黄鹤楼一般,南楼才是寄托了人们浓烈情怀的灵魂高楼。
这座短暂取代了黄鹤楼的南楼,与黄鹤楼旧址仅相隔数十米,曾与黄鹤楼错落分布,遥遥相望。根据武昌县志记载,这座南楼原本就是三国时期武昌城的专楼,因为它在武昌县(今武汉江夏区)之南,故而被称为“南楼”。魏晋以前,南楼并不算出名的高楼,直到有一位名叫庾亮的人登上南楼后,这座高楼才随之声名鹊起。
庾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权贵,这日,他登上南楼,发现王羲之、殷浩等文人都在。根据当时的讲究,平民低禄者见到权贵需要回避,但庾亮却毫不在意地说,“诸君少坐”,“老子于此,兴复不浅”。意思是大家都不要忙着走,我不过是一个老人,我对你们文人墨客的聚会也很感兴趣,你们不必回避,自娱便是。说完,庾亮就真的在胡床上躺下,与众文人一起吟诗谈笑。
就这样,庾亮通透随性、无视等级的典故让南楼的名声得以流传,尤其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们虽然很受重视,但却被伦理纲常束缚,不能自由自在地各抒情怀。此时,文人们没有黄鹤楼可以吟咏,便慕此典故,纷纷去南楼咏叹。也因为此,后世亦有种说法,称陆游所吟咏的《黄鹤楼》,指的也是这座南楼了。
南宋之后的几百年间,黄鹤楼屡次修建,又屡次被毁,仅明清两代,黄鹤楼就被毁了七次,修建与维修更是达十次之多。这些黄鹤楼或毁于战争,或毁于大火,转眼,时间来到了 1871 年的咸丰年间。此时,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来黄鹤楼游玩,并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黄鹤楼为三层建筑,是清政府为了庆贺剿灭太平天国而建。可是,1884 年 9 月 22 日,汉阳门外一处作坊失火,火势迅速蔓延,也殃及了黄鹤楼。此次,黄鹤楼只留存了一件船舰铜锭,这也是历代黄鹤楼中,唯一保留下来的遗物。
一场大火,终于让饱经沧桑的黄鹤楼灰飞烟灭。
温馨提示:请使用荆门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