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概述
**节 地理位置
西安,陕西省的省会,位于中国中西部,关中平原中部,八百里秦川的中心。所在区域地形多样,有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关中平原,有起伏不大的台原,也有海拔高、落差大的崇山峻岭。这里的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植被发达,河流密布,是人类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关中平原,是渭河及其众多支流长期冲积、泛滥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经过长期的开发与改造,已成为膏野千里、物产富饶的农业发达区,也是古代*富裕的地区之一。司马迁评之为“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张衡称其为“广衍沃野,厥田上上”。
山脉,主要是位于西安东、南两面的秦岭,秦岭之上靠近西安一段的著名山峰主要有终南山、南五台山、翠华山、骊山等。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南山,是秦岭武功至蓝田段的总称,它横亘于渭水以南,山势雄伟,峰峦层层,林木满山,沟谷幽深,是西安南部一道天然屏障。南五台山,位于西安之南约30千米,是西安附近秦岭的主峰,因山上有五峰(亦名五台),且在耀州区五台山之南而得名,山形峻峭,风景秀丽,素有“南山神秀,五台为*”之美誉。翠华山,位于南五台山东南,高峰环绕,翠屏环列,山顶的太乙池,池深水清,犹如一块碧玉镶嵌于云端。骊山,位于西安东南20多千米的地方,是秦岭向西北延伸的一支余脉,东西绵延20多千米,山上林木茂盛,每当夕阳西下,景色特别优美,“骊山晚照”是关中八景之一。
这里有高而平的诸多台原,较为著名的有白鹿原、少陵原、铜人原、神禾原、细柳原、毕原、凤栖原、洪渎原等。白鹿原,又称霸陵原,位于西安东南浐、灞二水之间,南接秦岭,北抵灞水南岸,东西宽约六七千米,南北长约20千米。少陵原,位于西安南浐、潏二水之间,汉代名为鸿固原,因汉宣帝杜陵位于该原之上,故又名杜陵原,南北绵延20余千米。铜人原,位于白鹿原东北,东西长约7千米,南北宽约5千米,魏明帝欲迁秦始皇所铸铜人于洛阳,因重不可致,随留此地,故名铜人原。神禾原,位于西安市南樊川与御宿川之间高地上,相传原上曾产六斤重的谷穗,故名神禾原,它南起南五台山,北至潏河岸。凤栖原,位于韦*附近,东接少陵原,西到勋阴坡。洪渎原,又称咸阳原,处于泾、渭二水之间,东西长32千米,南北宽10多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原上有西汉九位皇帝陵及大量陪葬墓。另外西安城区内还有龙*原、乐游原等。
西安地区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泾、渭、浐、灞、沣、滈、涝、潏,号称“长安八水”。渭河,发源于甘肃,东南流入陕西境内,横贯关中平原,向东注入黄河,它支流众多,水量充沛,不仅为关中平原的农田灌溉、城市用水提供了重要水源,也是东南物质转运到长安的一条重要通道。泾河,渭河的*大支流,在农田灌溉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战国晚期的郑国渠、西汉的白渠均引泾水以灌田数万顷,使关中平原地区变成千里沃野。沣河,源出终南山,自户县进入长安区境内,向北至咸阳市附近注入渭河,为周、秦、汉、唐都城用水提供了重要水源。滈水,在西安西南约20千米处,源于秦岭的石鳖谷,之后合诸峪之水后西北流入沣河。浐河,在西安东郊5千米处,发源于秦岭之中,后合诸峪之水流向西北,在西安附近与灞水会合流入渭河。浐河与长安城的关系非常密切,唐长安城内的*江池、兴庆池、太液池中的水均引自浐河。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改名灞水,发源于蓝田东南的秦岭中,与浐河并行,在西安附近会合注入渭水。灞河是长安之东一道天然的护城河,关东入长安者必渡此水,灞桥沿岸,多种柳树,春季柳絮飘扬,宛如雪花,“灞柳风雪”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潏河,位于西安西南约15千米,发源于秦岭大义谷,北流十余千米后分为两支,一支北流易名皂河,一支西流注入滈水。西安地处关中中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关中,即位于四关之中,东有函谷关,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关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使古代长安的防御固若金汤。函谷关,秦、西汉初置于今河南灵宝,西汉中期之后移至今河南新安城东,是通向东方*便捷的通道。散关,位于今宝鸡渭滨区益门乡的二里关村,是关中通往汉中、巴蜀的交通要冲。武关,位于今陕西丹凤武关乡武关村,是关中通往东南的重要通道。萧关,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的古城乡,有“长安咽喉,西凉襟带”之称。
第二节 历史沿革
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这里古老而发达的文明,重要的地理位置奠定了这一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从人类的童年——猿人时期到周秦汉唐的盛世王朝,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军事重镇,均印证了这一史实。
石器时代,蓝田的陈家窝和公王岭发现了距今五六十万年和七八十万年的类人猿化石,我们现在称之为蓝田猿人,揭开了中国人类历史的新篇章。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的蓝田上陈遗址发现了距今212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存。老官台文化、宝鸡北*岭遗址距今约七八千年,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得到了发展,出现了早期的聚落形态。仰韶文化,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是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发达的时期,其中以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高陵杨官寨、西安鱼化寨等遗址*为典型。
龙山文化,距今约五千年至四千年,目前西安地区发现该类文化遗址数百处,以西安客省庄遗址、米家崖*为著名,新发现的西安太平遗址、羊元坊遗址,考古工作正在进行中,均发现了大型环壕以及高等级的用品。
夏商周时期,西安地区也发现了丰富的夏、商文化遗存,商代的鼎盛时期,商文化遗存分布范围扩大到关中平原大部,如西安老牛坡发现了内涵丰富的商文化遗存。西周时期,西安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丰、镐两京是西周时的都城,是西周三百多年间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中心区面积约15平方千米,发现大面积的夯土基址,规模宏大,排水设施齐全,另外还发现了公共墓地,分区规划,排列有序,聚族而葬,大型的高级贵族墓有专门的车马陪葬坑等。
春秋战国时期,活动于这片土地上的主要是秦人。公元前383年,秦献公把都城从雍城迁至栎阳,秦孝公在此采纳了商鞅“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的建议,实行变法,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公元前349年,秦孝公迁都咸阳,直到秦王朝灭亡一直定都于此。定都咸阳期间,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近些年来,秦都栎阳、咸阳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发现,尤其以栎阳城*为显著,发现了三座古城,其中三号城还发现了大型高等级建筑群。秦陵调查及大量中小型秦墓的发掘进一步深化了对秦文化的认识。
西汉时期,定都长安,西安地区属京畿之地,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刘邦进驻关中后,先以栎阳作为临时都城,并开始营建长安城,至公元前190年末基本完成,后经汉武帝进一步扩建,长安城遂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西汉末年人口达近五十万。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的汉城乡、未央宫乡、六村堡乡、三桥镇,平面形状略呈方形,占地面积973顷,四周有高大城墙,城墙有十二城门,墙外有护城河,城内有八街、九市、一百六十个巷,重要宫殿有未央宫、长乐宫、北宫、桂宫等,城西还有建章宫,城西、南为广阔的上林苑,长安城周围还有众多的离宫别馆,如五柞宫、甘泉宫等。除华丽的宫殿之外,皇帝及高级贵族、官吏还为自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墓。西汉的皇陵可分为两大陵区,西汉十一陵有九座帝陵位于长安城北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自东向西依次为景帝阳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哀帝义陵、元帝渭陵、平帝康陵、成帝延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文帝霸陵、宣帝杜陵分别位于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和杜东原上,皇陵区内除帝、后陵外,还有众多陪葬帝陵的高级贵族墓葬,有祭祀皇帝、皇后的寝园、宗庙等大型建筑。近年,汉文帝霸陵的考古取得了重大发现,确定了霸陵的准备位置,并对其形制结构及陵园布局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周边几座培葬坑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杜陵的考古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新发现的五典坡遗址,很可能是杜陵邑的一部分,张安世墓、宜春侯墓及几座西汉壁画墓,很可能都与杜陵(邑)有关。杜陵西侧、北侧发现的大量中小型汉墓,也应该与杜陵邑或乡里居民有关。
东汉时期,迁都洛阳,长安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作为陪都,它在东汉历史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莽至东汉初,长安城及其所在关中平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更始元年(23年),东海人公宾放火纵烧未央宫,华丽的未央宫毁于战火。更始三年,王匡、张卬与李松、赵萌在长安城内连战数月,长安城内的部分宫殿受到破坏。赤眉军进入长安之后,烧杀抢劫,焚烧宫室,使长安城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关中平原也是一片混乱,割据势力*霸一方,他们之间战乱不止,加上连年饥荒,使得关中地区白骨蔽野,城郭皆空,政治、经济遭到彻底破坏。东汉政府对关中地区始终采取保护政策。建武二年(26年),冯异进兵关中时,光武帝就告诫他“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进入关中后,他恩威并施,很快平定了割据势力,使关中地区的经济得以复苏。光武帝还多次下令对西汉宫室及诸陵园进行修缮,使其恢复昔日的辉煌。东汉历代皇帝都曾多次到关中祭奠祖陵,每次祭祀都要对关中地区颁布免租赋、赠钱粮的诏令,这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的恢复。经过东汉政府一百多年的重点经营,到东汉末年,关中地区已是一片繁荣富裕的景象。东汉末年,关中地区再罹战乱,百姓逃亡,田地荒芜,李傕火烧长安宫室、官府,致使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东汉政府苦心经营的繁荣局面毁坏殆尽。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安虽不时成为短暂王朝的都城,但大体一直处于衰败暮落时期。晋惠帝元康二年(292年),潘岳在《西征赋》中对长安的萧条衰败景象作了描述,宫殿旁杂草丛生,野鸡鸣叫,狐狸野兔掘穴。永嘉之乱后,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朝廷无车马章服,唯桑版署号而已”,长安城已衰败到了极点。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和北周均以长安城为都城,西安地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隋、唐时期,西安地区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统一全国之后,隋文帝在旧城东南的龙*山之南修建新城,即大兴城。唐代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扩建增修而成,规模宏大,宫殿巍峨,里坊整齐,道路笔直,四通八达,较之隋大兴城更加雄伟壮观。唐代长安城内的人口具体数量虽无明确记载,但从相关史料分析,人口总数均在百万以上。城内手工业高度发达,商业贸易极其繁荣,其中东市、西市是当时的商业活动中心,市内商品种类齐全,数量繁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使长安城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代以后,长安再也未作过*都,西安地区也不再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宋、元、明、清历代政府均把长安作为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它的地位仍然相当重要。
第三节 发掘及整理情况
黄渠头,位于西安市东南郊,属雁塔区*江街道,因地处隋唐时期黄渠之*而得名,黄渠是当时*江池*重要的进水渠。西安市东南郊,地处杜陵原的北部边缘,属台原地貌,自南向北,有若干道东北—西南方向的岗地,且逐级降低。黄渠头处在杜陵北侧**道岗地的北坡之上,向东临近浐河,杜陵邑遗址位于该岗地中部偏南,北距黄渠头约1.5千米(图一;彩版一)。
近些年来,在杜陵周边区域,发掘了一大批汉代墓葬。如杜陵西侧约6千米的凤栖原大墓,被认为有可能是张安世的家族墓;千林郡小区发掘的宜春侯夫妇合葬墓;黄渠头村南侧配合华商传媒项目建设中发掘小型汉墓100余座;在缪家寨配合金光园小区建设中发掘小型汉墓近100座;配合园林基地项目发掘小型汉墓300余座;陕西植物项目建设中发掘小型汉墓100余
图一 黄渠头汉代墓地位置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