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成都屈家山II号墓地
0.00     定价 ¥ 328.00
荆门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40946
  • 作      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一、地理环境
  屈家山Ⅱ号墓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和街道蒲草社区的一个低丘——屈家山上,该地片由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托管,是新川创新科技园内一处重要的发掘点位。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29″、北纬30°30′41″。
  双流区主体位于三环外南部偏西,东连龙泉驿区和简阳市,南接眉山市仁寿县和彭山区,西邻新津区和崇州市,北靠温江区、青羊区、武侯区及锦江区。东西宽40千米,南北长49千米,总面积1065平方千米,实际管辖面积466平方千米(图一)。
  在自然地理位置上,双流区地处川西平原东南边缘,位于龙泉山山脉中段西侧,地貌有低山、丘陵、平原、台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三星镇云崖村,海拔988.1米,*低点为黄龙溪镇皇坟村四组,海拔423米,最大相对高差565.1米。区境内第四系地层较为发育,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因的松散堆积物组成,地层厚度从西北向东南由40多米变为几米,为河相冲积、洪积及冰水堆积成因。
  双流区境内河流属岷江水系,流向近于东北—西南向。主要河流有金马河、锦江、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河流总长为117.65千米。境内山脉主要有龙泉山和牧马山。龙泉山长210千米,宽10~18千米,东北—西南走向,丘陵连绵,是岷江与沱江的分水岭,也是盆西平原和盆中丘陵的天然界山。牧马山西北—东南走向,绵延35千米,宽约11千米,山势平缓微倾。
  双流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温和,无酷暑严寒,常年降水丰富,光热集中,春夏日照较足,秋冬云雾多,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受地形、云、雾、阴雨影响,日照
  图一屈家山Ⅱ号墓地位置示意图
  少,年累计平均日照时数为938. 6小时。平坝区年均气温16~16.5℃,浅丘区16.5~17.6℃,深丘区14.5~16℃。1986~2005年年平均降水量846.6毫米,呈塔形分布,以7、8月为峰顶,12月最低。霜日少,无霜期长,平均为289天。
  双流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山地草、灌、丛等,森林植被在区内有不同的分布。土壤分为水稻土、冲积土、黄壤土、紫色土共4个土类。水稻土分布遍及全区各境内,约占耕地面积80%。紫色土约占全区耕地面积13%,主要分布于东山浅丘地带。
  屈家山Ⅱ号墓地所在区域为半坝半丘地貌,周边以浅丘为主,平均海拔455.1米。堆积主要为第四系地层,岩层呈红色,较为松软,易于开凿(图二)。在距离屈家山约500米处有一条沙河沟,属于锦江支流,为岷江水系。这里的小气候是春季较早,无霜期较长,少雨;夏季气温高,雨量大;秋季潮湿多雨;冬季温和,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为900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78天,初霜期一般在11月底,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年平均气温16℃左右。屈家山低丘的南、东、北山体表面原为灌木丛和少量乔木。
  图二屈家山Ⅱ号墓地总平面图
  二、历史沿革
  双流古称广都。《山海经 海内经》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a“都广”即“广都”。
  商周时期,双流属古蜀国。扬雄《蜀王本纪》载:蜀王杜宇“移治郫邑,或治瞿上”。瞿上在今双流境内c。开明王朝时双流称广都,与成都、新都并称为“蜀地三都”。开明氏以广都(今双流区)、瞿上(今胜利街道)、樊乡(今华阳街道)为国都。
  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子通为蜀侯,以张若为蜀国守,双流地属蜀郡。秦时置郡县,广都为蜀郡地域。
  汉承秦制。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年),置广都县,为蜀郡所辖。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增设益州刺史部,广都县隶属益州蜀郡。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改广都县为都亭。东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复名为广都县。
  蜀汉时期,广都县仍隶蜀郡。东晋永和四年(348年)d,以蜀之流人置侨郡,广都县由蜀郡改属宁蜀郡。治所由古城坝(今华阳街道)北移。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废宁蜀郡,广都县仍属蜀郡。
  隋代文帝仁寿元年( 601年),避太子杨广名讳,广都改名为双流,系借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e而得名,属蜀郡。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由双流县析置广都县,两县同属剑南道成都府管辖。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分蜀县、广都县地置东阳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更东阳县名为灵池县,灵池同华阳、广都均属成都府管辖。五代十国时期,前蜀(907~925年)、后唐(925~933年)、后蜀(934~965年)之广都隶属益州成都府。宋双流、广都两县均隶属成都府路之成都府。北宋熙宁五年( 1072年)废陵州,以贵平、籍县为镇入广都县。至元二十三年( 1286年)广都县入双流县,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双流县并入华阳县,隶属成都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双流县、华阳县,隶属成都府。康熙六年( 1667年)双流县并入新津县,新津县隶属成都府。康熙、乾隆年间,府河航运兴盛,商业兴旺,取名中兴场,为华阳县治所在地。雍正八年( 1730年)复置双流县并辖五乡,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府。道光年间,蒲草塘隶属华阳县所辖。自嘉庆年间至清末,又在省和府之间增设道,双流县属成绵龙茂道之成都府,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改成绵 龙茂道为川西道。
  民国时期,1912年双流县隶属成都府,1913年双流县隶属于川西道,1914年川西道改为西川道,双流县隶属于西川道。1929年双流县直属四川省管辖。1935年,四川省设18个行政督察区分辖各县,双流县属省行政督察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个行署区,双流县隶属川西行署区的温江分区。1952年7月撤销行署,保留专区,恢复省制,双流区属于四川省温江专区专员公署。1959年撤销双流建制并入温江,1962年复置双流县,隶属关系不变。1965年撤销华阳县建制,并入双流县。1976年仁寿县籍田区划入双流县,双流县由温江划归成都市管辖。1981年地名普查,中兴镇更名为华阳镇,中兴乡更名为华阳乡。1984年华阳镇由乡级镇升为区级镇,管辖华阳、协和、鹤林和街道4个办事处。1988年,撤销街道办事处。1992年撤销华阳、协和、鹤林3个办事处,保留华阳镇,以镇辖村。2015年撤销双流县,改为成都市双流区。2019年将蒲草社区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中和街道,中和街道由高新区托管。
  第二节既往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双流区历史时期墓葬材料
  双流有着丰富的历史考古遗存。近十年来,为配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双流区文物管理所在中和镇、华阳镇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了汉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丰富的考古遗存。下面就双流区境内历年所发现的崖墓、砖室墓、石室墓等墓葬材料,特别是屈家山Ⅱ号墓地所在的新川科技创新园近年来的重要发现做梳理和简要介绍。
  (一)崖墓
  1957年在黄水乡陶家渡九倒拐附近的牧马山清理东汉崖墓 10余座。葬具有瓦棺、木棺。东汉崖墓随葬器物以陶器最多,有罐、釜、盆、钵、灯、甑等,并有陶俑等。铁器有镰、斧、刀、矛等,铜器有釜、镜、弩机等,钱币有五铢、半两、大泉五十、货泉。
  1983年在黄佛乡境内发现崖墓群,共发现东汉时期崖墓4座、三国时期崖墓1座。东汉时期墓葬形制相似,出土有铜镜、陶钵、陶盘、陶瓮、陶俑、五铢钱等。三国时期墓葬为双棺合葬墓,出土有陶罐、陶瓮、陶甑、陶俑、铜镜、直百五铢等。
  1984年在中和乡前进村发现崖墓群,崖墓有3座,均为东汉时期。
  1985年在华阳乡沙河村发现1座崖墓,墓葬呈“品”字形,受扰乱严重,葬具为陶棺。出土陶罐、陶釜、陶俑等,钱币有五铢、货泉等,判定该墓凿于东汉早期,延续到东汉中期甚至更晚。
  1988年在中和乡应龙村发现崖墓群,清理崖墓6座,均为汉代崖墓d。 2008年在新兴镇庙山村清理崖墓3座,仅M1保存较好,M1时代推断为东汉早、中期,出土陶钵、陶耳杯、陶灶、五铢钱等。M2、M3破坏严重e。 2011年在庙儿山勘探发现 94座崖墓,清理发现墓葬形制多样,出土资料丰富,以陶器为主,有罐、钵、釜等,铜器有镜、弩机等。推测时代应为东汉早中期。
  另外,据《中国文物地图集 四川分册》,历年来在今籍田街道小河村附近发现崖墓群,崖墓有5座,出土陶棺、陶俑、陶动物模型等。在今万安街道东林村附近发现关门山崖墓群,崖墓有3座,出土有陶罐、陶房、陶瓦等。在三星镇河山村磨子山发现1座崖墓,形制较大,依据形制确定为东汉时期。在大林镇小捻沟村附近发现何家埂崖墓群,崖墓有9座。在今白塔社区发现九倒拐崖墓群,崖墓共76座,墓葬形制多样,出土有陶动物俑、铜剑等。在今永安镇新街社区十社龙灯山发现1座崖墓,该墓葬为东汉中型墓,墓室内有仿木结构雕刻,出土陶罐残片、陶俑残件等。
  (二)砖室墓与石室墓
  1956年在华阳县三圣乡上河村发现一批北宋墓葬,出土有陶罐、陶甑、陶灯、石质买地券等。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1)
一、地理环境 (1)
二、历史沿革 (4)
第二节 既往考古发现与研究 (5)
一、双流区历史时期墓葬材料 (5)
二、新川创新科技园主要墓葬考古工作 (8)
第三节 项目发掘工作概况 (11)
一、项目地块编号与发掘阶段 (11)
二、发掘方法 (12)
第四节 发掘报告编写 (13)
一、资料整理 (14)
二、报告编写 (14)
三、相关说明 (15)
第二章 汉晋崖墓 (17)
第一节 墓葬形制 (17)
一、A型崖墓 (17)
二、B型崖墓 (23)
三、C型崖墓 (35)
四、D型崖墓 (44)
五、E型崖墓 (70)
六、F型崖墓 (75)
第二节 出土器物 (81)
一、陶器 (81)
二、瓷器 (113)
三、铜器 (114)
四、钱币 (117)
五、铁器 (125)
六、银器 (126)
七、石器 (127)
八、琉璃器 (127)
九、其他 (128)
第三节 分期与年代 (132)
一、墓葬分组与期别 (133)
二、墓葬断代 (134)
第四节 结语 (139)
第三章 唐宋墓葬 (141)
第一节 墓葬形制 (141)
一、砖室墓 (141)
二、石室墓 (148)
第二节 出土器物 (151)
一、陶器 (151)
二、瓷器 (154)
第三节 分期与年代 (157)
第四节 结语 (159)
第四章 明清墓葬及其他遗迹 (160)
第一节 墓葬形制 (160)
一、岩坑墓 (160)
二、土坑墓 (174)
第二节 其他遗迹 (176)
一、灰坑 (176)
二、灰沟 (177)
三、房址 (177)
第三节 出土器物 (179)
一、瓷器 (179)
二、铜器 (182)
三、银器 (183)
四、其他 (183)
第四节 分期与年代 (183)
第五节 结语 (184)
第五章 专题研究 (186)
第一节 墓门形制:崖墓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 (186)
一、屈家山Ⅱ号墓地崖墓墓门的三类形制 (187)
二、崖墓墓门体现的年代差异 (194)
第二节 崖墓墓道填土分层及其发掘方法问题 (198)
一、崖墓填土分层现象 (198)
二、崖墓多次入葬的分析 (200)
三、墓道填土中发现的祔葬、墓祭现象 (202)
四、结语 (204)
第三节 凿痕所见崖墓修凿技艺 (205)
一、崖墓开凿的基本原理 (205)
二、崖墓的分布与修凿工艺的延续性、阶段性 (207)
三、多侧室崖墓的凿痕差异与墓室修凿先后次序 (209)
第四节 四川地区明墓出土龙纹罐的类型及相关问题 (211)
一、龙纹罐的考古发现与出土情境 (211)
二、龙纹罐的类型划分 (214)
三、龙纹罐的形制变化与流行年代 (218)
四、相关问题讨论 (219)
五、结语 (224)
第五节 屈家山Ⅱ号墓地清代瓮棺葬及相关问题 (225)
一、屈家山Ⅱ号墓地M7瓮棺葬与蒲草塘屈光相墓的关系 (225)
二、四川地区所见其他瓮棺葬与墓主的族属 (230)
三、屈光相墓志铭与清代移民入川 (232)
四、结语 (234)
附表 (235)
附表一 崖墓出土器物分期表 (235)
附表二 崖墓出土器物类型统计表 (241)
附录 屈家山Ⅱ号墓地人骨鉴定报告 (249)
后记 (253)
插图目录
图一 屈家山Ⅱ号墓地位置示意图 (2)
图二 屈家山Ⅱ号墓地总平面图 (3)
图三 M16平面、剖视图 (19)
图四 M16墓道填土剖面图 (20)
图五 M18平面、剖视图 (22)
图六 M14平面、剖视图 (25)
图七 M14墓道填土剖面图 (26)
图八 M14石棺前端画像拓片 (28)
图九 M14石棺两侧画像拓片 (29)
图一○ M27平面、剖视图 (31)
图一一 M27墓砖拓片 (32)
图一二 M27墓砖拓片 (32)
图一三 M27仿木构直棂窗与墨书题记 (32)
图一四 M27仿木构二层楼阁、二层石阶、石台正视图 (33)
图一五 M27仿木构二层楼阁、二层石阶、石台侧视图 (33)
图一六 M27墓道填土剖面图 (34)
图一七 M24平面、剖视图 (37)
图一八 M24墓砖拓片 (38)
图一九 M35平面、剖视图 (40)
图二○ M21平面、剖视图 (42)
图二一 M2平面、剖视图 (45)
图二二 M2墓道填土剖面图 (46)
图二三 M3平面、剖视图 (47)
图二四 M4平面、剖视图 (49)
图二五 M4墓砖拓片 (50)
图二六 M10平面、剖视图 (51)
图二七 M11平面、剖视图 (53)
图二八 M25平面、剖视图 (55)
图二九 M43平面、剖视图 (57)
图三○ M13平面、剖视图 (59)
图三一 M13墓道填土剖面图 (60)
图三二 M15平面、剖视图 (61)
图三三 M19平面、剖视图 (64)
图三四 M23平面、剖视图 (66)
图三五 M28平面、剖视图 (68)
图三六 M28-1墓砖拓片 (70)
图三七 M28-1墓砖拓片 (70)
图三八 M8平面、剖视图 (71)
图三九 M29平面、剖视图 (73)
图四○ M29墓砖拓片 (74)
图四一 M26平面、剖视图 (76)
图四二 M12平面、剖视图 (79)
图四三 M22平面、剖视图 (80)
图四四 陶有领罐 (82)
图四五 陶喇叭口罐 (83)
图四六 陶喇叭口罐 (84)
图四七 陶小口束颈罐 (85)
图四八 陶小口束颈罐 (86)
图四九 陶罐 (87)
图五○ 陶饼足钵 (88)
图五一 C型陶饼足钵 (89)
图五二 陶饼足钵 (90)
图五三 陶平底钵 (92)
图五四 陶碗 (93)
图五五 Bb型陶碗 (94)
图五六 陶圜底釜 (96)
图五七 陶平底釜 (97)
图五八 陶平底釜 (98)
图五九 陶瓮 (99)
图六○ 陶盏 (100)
图六一 A型陶盆 (102)
图六二 B型陶盆 (103)
图六三 陶釜盆组合 (103)
图六四 陶囷 (104)
图六五 陶甑 (104)
图六六 陶器 (105)
图六七 陶器 (106)
图六八 陶器 (107)
图六九 陶纺轮 (107)
图七○ 陶俑* (108)
图七一 残陶俑 (108)
图七二 陶抚琴俑 (109)
图七三 陶俑、屋顶 (110)
图七四 陶动物俑 (111)
图七五 陶仓 (112)
图七六 瓷碟 (113)
图七七 瓷器 (114)
图七八 铜镜 (115)
图七九 铜釜 (116)
图八○ 铜器 (116)
图八一 五铢 (118)
图八二 五铢 (119)
图八三 A型Ⅲ式五铢 (120)
图八四 五铢 (121)
图八五 A型Ⅳ式五铢 (122)
图八六 五铢 (123)
图八七 B型五铢、货泉 (124)
图八八 货泉、直百五铢、小钱 (125)
图八九 铁器 (126)
图九○ 出土遗物 (127)
图九一 陶瓦当 (129)
图九二 陶瓦当 (131)
图九三 陶排水管 (132)
图九四 M30平面、剖视图 (142)
图九五 M38平面、剖视图 (143)
图九六 M17平面、剖视图 (144)
图九七 M40平面、剖视图 (145)
图九八 M33平面、剖视图 (146)
图九九 M39平面、剖视图 (147)
图一○○ M42平面、剖视图 (149)
图一○一 M41平面、剖视图 (150)
图一○二 陶三足炉 (151)
图一○三 陶武士俑 (152)
图一○四 陶文吏俑 (153)
图一○五 陶俑 (154)
图一○六 瓷罐 (155)
图一○七 瓷器 (156)
图一○八 M1平面、剖视图 (161)
图一○九 M1瓮棺 (162)
图一一○ M9平面、剖视图 (162)
图一一一 M51平面、剖视图 (163)
图一一二 M5平面、剖视图 (164)
图一一三 M6平面、剖视图 (164)
图一一四 M31平面、剖视图 (165)
图一一五 M32平面、剖视图 (166)
图一一六 M34平面、剖视图 (167)
图一一七 M34瓮棺 (167)
图一一八 M36平面、剖视图 (167)
图一一九 M37平面、剖视图 (168)
图一二○ M44平面、剖视图 (169)
图一二一 M47平面、剖视图 (169)
图一二二 M53平面、剖视图 (170)
图一二三 M45平面、剖视图 (172)
图一二四 M48平面、剖视图 (173)
图一二五 M54平面、剖视图 (174)
图一二六 M7平面、剖视图 (175)
图一二七 M7瓮棺 (175)
图一二八 H1平面、剖视图 (176)
图一二九 H2平面、剖视图 (177)
图一三○ F1、G1平面、剖视图 (178)
图一三一 瓷器 (179)
图一三二 瓷碗 (180)
图一三三 瓷龙纹谷仓罐 (181)
图一三四 出土遗物 (182)
图一三五 枕瓦 (183)
图一三六 成都平原崖墓单层门框 (188)
图一三七 成都平原崖墓单层门框 (189)
图一三八 成都平原崖墓半幅门框 (190)
图一三九 成都平原崖墓半幅门框 (190)
图一四○ 成都平原崖墓A型双层门框 (191)
图一四一 成都平原崖墓B型Ⅰ式双层门框 (192)
图一四二 成都平原崖墓B型Ⅰ式双层门框 (193)
图一四三 成都平原崖墓B型Ⅱ式双层门框 (194)
图一四四 成都平原单层门框崖墓出土典型陶器 (195)
图一四五 画像材料中的半幅门框 (195)
图一四六 成都平原半幅门框崖墓出土典型陶器 (196)
图一四七 成都平原B型Ⅰ式双层门框崖墓出土典型陶器 (197)
图一四八 屈家山Ⅱ号墓地北部崖墓航拍图 (199)
图一四九 屈家山Ⅱ号墓地东部崖墓航拍图 (199)
图一五○ M14墓道多次入葬路径示意图 (201)
图一五一 M28墓道填土第3层上砖棺墓 (203)
图一五二 M26墓道 (203)
图一五三 M11墓道第2层填土出土铜釜 (204)
图一五四 M12开凿细部 (207)
图一五五 A型瓷龙纹罐 (215)
图一五六 B型瓷龙纹罐 (216)
图一五七 瓷龙纹罐 (21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荆门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