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窑及川渝地区瓷窑
瓷器研究
融南北瓷器文化精华创新的广元窑
陈丽琼(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董小陈(重庆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20世纪四川、重庆文物考古部门的调查与发掘,发掘砖结构的阶级窑一处、砖砌建的以煤为燃料的蹄形馒头窑三座,其造型与北方宋金时代之窑炉相似。窑具有大量的装烧具的匣钵与支烧件,其支烧的三叉形垫具与北方宋金时代垫具相似。瓷器在建窑黑釉瓷的引领下,以烧黑釉瓷为主,黑釉纹饰有兔毫纹、油滴纹、玳瑁纹。此外兼烧绿釉、黄釉、白釉黑花,其时代为唐末五代至两宋末或元初。广元窑地处四川北部与陕西、甘肃相连,因地缘的优势,它为窑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南下嘉陵江至重庆沿长江而下,即可销售产品,又可融蓄沿江制瓷文化的改革创新;北去可吸纳黄河流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的陶瓷文化,广元窑对河北、河南磁州窑白底黑花情有*钟,不仅模仿,还传播到长江支流岷江乐山西坝窑、长江上游重庆涂山窑系的昌州窑。广元窑吸收了南北名窑的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其窑业兼容并蓄、模仿创新,发展了窑业,正是在这种内外共同作用的前提下,广元窑才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文化特色和辉煌绚丽的成就。
关键词:广元窑.建窑.南北陶瓷文化.兼容创新
一、广元窑概览
广元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北与陕西、甘肃省接壤。广元窑位于广元市北大门瓷窑辅乡,嘉陵江一级台地上。沿嘉陵江左岸分布,南起千佛岩,北至广元溶剂厂厂区,长约2000米,宽约500米,总面积100万平方米。窑址重点集中在广元溶剂厂一带,东靠松林坡,西临嘉陵江及工农镇,1953年西南博物院配合宝成铁路修建,作文物考古调查时发现该窑址,发表了《四川广元黑釉窑初探》始定名“广元窑”。此后1976年《四川陶瓷史》编写组、1978重庆市博物馆曾先后对此窑进行过全面调查和试掘,发表了《四川广元瓷窑的调查收获》。199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元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108国道建设指挥部配合下,对该窑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1976-1978年的调查与试掘,共出土砖块砌建的阶级窑一处,以烧黑釉瓷为主,兼烧其他高,低温绿色、黄色褐釉瓷等。其黑釉有兔毫纹、油滴纹、玳瑁纹。1996年发掘出土砖结构馒头窑三座,作坊一处,出土完整和残缺瓷器、窑具数千件。
窑炉共出土三座以煤为燃料的砖结构馒头窑,窑炉平面呈马蹄形。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床、挡火墙、烟囱六部分组成,窑顶残缺。其较完整的三号窑炉全窑长6.52米,*宽处4.38米。这类砖结构以煤为燃料的马蹄形的馒头窑与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炉相同,与河北*阳镇定窑遗址出土的金代窑炉极为相似。
窑具
有装烧具与垫烧具两大类,垫烧具有垫圈、垫饼、垫柱、碗形垫、三叉形支垫。装烧具有大小不等的漏斗形匣、碗形匣等,其形制与重庆涂山窑系窑具大同小异,唯三叉形支垫,除四川邛窑五代时以外,还与北方河北邢窑、黄河流域的河南巩县窑、清凉寺窑、陕西黄堡窑、山西介休窑、洪山窑、河津窑、内蒙古的赤峰缸瓦窑的三叉形支垫相同。
瓷器
以黑釉瓷为主,其次有少量青釉及低温黄、绿釉、黑釉瓷,以碗、盘、盏、盏托、罐、瓶壶为主,但又以碗、盏*多,其炉、盒、奁、钵、盂、鸟食罐等次之,另有少量的小动物玩具。除小件瓷塑,均为轮制。其造型比较考究,多有一定比例法则,如大型碗通高与底径多为1︰1左右;盏的口径与底径多为3︰1左右;瓶类,除梅瓶外,口径与底径多为1︰1左右,整个造型给人一种庄重之感。手捏瓷塑物及小玩具,体态生动,栩栩如生。其黑釉瓷之色泽以黑色、绀黑、漆黑、黑褐色为主。胎体结构紧密,气孔不明显,断面有灰黑、黄白、灰白、红褐,以黄白、灰白色为主。胎体一般厚重,施釉厚薄不等,均在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釉色光亮润泽。花纹装饰有釉中装饰、坯胎装饰、绘画装饰三大类。釉中装饰有兔毫纹、油滴纹、玳瑁纹与窑变纹。坯胎装饰,多在壶、瓶上压印铺*衔环纹,或几何云雷纹,炉足上压印兽面纹等。绘画装饰,较为多样,喜在绿釉瓶、壶上绘褐色牡丹花卉,或于褐釉上绘绿色花卉,亦在乳白釉的瓶、盒、盏托上绘褐色花卉、游鸭水草纹等,这些绘画纹样,既有工整的几何图案,又有奔放不羁的花卉、游鸭、游鱼等纹饰。刻划纹,多在卷沿粗颈扁圆腹圜底小罐上划斜饯篦线纹,颈上饰褐色乳钉纹。这种造型和纹饰的罐,与日本山梨县热见村出土的褐釉擂座小壶有相同之处,还与朝鲜海底沉船的乳钉茶罐相似。
二、广元窑融南北名窑瓷文化与创新
(一)广元窑与建窑黑釉瓷的交融与创新
建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始烧于唐,盛于北宋,衰于元末。宋以前以烧青瓷、青白瓷为主,兼烧黑釉瓷,入宋即以烧黑釉瓷为主,兼烧青白瓷、青瓷。宋代黑釉瓷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斗茶之风”,斗茶时即以茶盏浮起一层白沫,并以白沫的优劣决定胜负。要白沫鲜明,自然以黑色茶盏*适宜。故为适应社会的需求,两宋时黑釉瓷盏及其他黑釉瓷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窑即主烧黑釉瓷兼烧青瓷、青白瓷。宋代建窑黑釉瓷釉色光润,有漆黑、绀黑、褐黑,釉厚,多有下垂欲滴的蜡泪痕,胎黑,不施白色化妆土。器型以束口斜壁浅圈足盏为主。装饰纹样仅有釉中装饰,并以兔毫纹、油滴纹、鹧鸪斑著称,出土黑釉盏盏底有“供御”“御”字铭文,可证它既是民窑,也烧官用瓷或称“官窑”。建窑鹧鸪斑茶盏,*早记载的是北宋开宝三年(970年)以前陶谷撰写《清异录》:“闽中造茶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此闽是福建的简称,即是说福建烧造黑釉盏有鹧鸪鸟纹的斑点。此后是北宋黄庭坚著《和答梅子明王杨休睑密云龙》:”建安瓷碗鹧鸪斑。”诗中之建安即指福建。晁补之撰《次韵提刑毅甫送茶》:“健步远梅安用插,鹧鸪金盏有余春。”秦观著《满庭芳 三*》:”香泉溅乳,金缕鹧鸪斑。”释德洪著《与客啜茶戏成》:“金鼎浪翻螃蟹眼,玉瓯绞刷鹧鸪斑。”周紫芝著《次韵道卿咏雪约遵欧阳文忠公令不得用鹤玉洁白等字》:“鹧鸪茶碗酽,鹦鹉酒杯甜。”南宋时管鉴著《浣溪沙(寿程将)》:“曛曛晴日醉醒间,茶瓯金缕鹧鸪斑。”杨万里著《和罗巨济山居十咏》:“自煎虾蟹眼,同论鹧心雪作泓。”
以上十二条对鹧鸪斑纹盏的文献记载,*早是五代末北宋初陶谷《清异录》,其次是北宋黄庭坚说鹧鸪斑盏出自福建,至于其他诗文中所赞美的鹧鸪斑纹盏虽未言及出何地,但并不排除是建窑所产,兴许至南宋时,诗人所赞亦有其他地方窑烧造的鹧鸪斑纹盏,同时仍可证明北宋初至南宋中晚期鹧鸪斑纹盏很受饮茶诗人骚客宠爱。
关于兔毫纹盏,北宋大臣蔡襄于皇祐四年(1052年)任福建路转运使著《茶录 茶盏》记:”与《宣和遗事》“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燥之久热难冷,*为要用。云:“政和二年(1112年),又以惠山泉,建溪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赐蔡京饮之。”至南宋时祝穆著《方舆胜览》记:”足证兔毫纹盏出自福建建阳“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水吉镇建窑所产。歌颂兔毫盏之诗,在北宋初梅尧臣著有《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兔毫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蟹眼清泉煮。”苏轼著蔡襄著《试茶》“兔毫紫瓯新,尝问大冶乞桃花茶》“老龙团,”《水调歌头 :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宋徽宗赵佶对兔毫纹盏更十分赞美:”以及宋徽宗著“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大观茶论》:玉毫条达者为上。这玉毫条达,即是兔毫纹。南宋时陆游著《戏“盏色贵青黑,”作三*》:“飕飕松韵生鱼眼,汹汹云涛涌兔毫。”杨万里著《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膺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至南宋晚期至元初,方凤著《仙华山采茶诗》:”既拣兔毫点,应添蟹眼煎。”以上文人学者的赞美之兔毫紫瓯、兔毛斑、兔毛、兔碗、兔瓯、玉毫、兔盏、兔毫玉等,皆是指盛茶之黑釉兔毫纹盏。在王室贵族的倡导下,兔毫纹盏从皇室与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都喜爱黑釉与兔毫盏。于是全国南北皆发展黑釉瓷兔毫盏,如北方山西、山东、陕西;江南的浙江、江西;西南的四川、重庆等地域,均烧造出形形色色的黑釉兔毫盏,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兔毫纹系。广元窑也紧跟时代,在建窑的引领下,黑釉瓷的釉色与造型多仿建窑风格,尤在茶盏上,釉色有漆黑、绀、兔毫晶脉纹、鹧鸪斑纹;造型上有大小不等的束口茶盏。但因地域不同,资源有异,仍有显著区别。经测试检验,建窑含铁量为百分之七,广元窑含铁量为百分之五。建窑烧成温度为1310±20℃,广元窑烧成温度为1290±20℃,建窑吸水率为0.7度,广元窑吸水率为6.8度。建窑温度高,质地坚硬,吸水率低,含铁量高,在瓷化程度上高于广元窑。广元窑在工艺上吸收了建窑之美,在传承中兼有创新,如为美化瓷器在黑釉下施白色化妆土,还另辟蹊径烧造黑釉玳瑁纹,在造型上不仅仿建窑大小烧造不同规格的束口茶盏,为适应市场的需要,烧造出不同造型的黑釉玳瑁纹玉壶春瓶、黑釉玳瑁纹双系罐,这是建窑没有的。
(二)广元窑传播与吸纳长江流域陶瓷文化及创新
广元窑地处长江上游支流-嘉陵江上游,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处,可顺水而下至重庆,将吸取建窑的兔毫纹、油滴纹、鹧鸪斑纹及创新的玳瑁纹装饰艺术传播到重庆宋至元代的涂山窑、清溪窑、昌州窑、合州窑,岷江流域南宋至元代的乐山西坝窑。同时广元窑把创新的绿釉绘褐色牡丹纹玉壶春瓶,及类似纹饰,传播到长江中游支流湘江流域的衡山县宋至元代的衡山窑,及赣江流域吉安县始于晚唐五代,发展于北宋,南宋繁荣鼎盛,元代末趋于衰落的永和吉州窑,南宋玳瑁纹饰相互影响。为丰富造型与增强实用性,还吸取长江下游浙江宋元极盛时的龙泉窑宋代多管瓶肩颈上刻印折枝菊花纹立耳。在吸纳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多在绿釉绘黑褐色折枝牡丹纹,在执壶肩上设对称双灵芝纹立耳。
温馨提示:请使用荆门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