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外感病
1.感冒
感冒是指因感受六淫等邪气,邪客肺卫所致,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 喉痒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本病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通常分为普通 感冒和时行感冒两大类。普通感冒病情较轻,无明显流行性。时行感冒是由时令疫邪侵及肺卫 所致,以急起发热、咽喉肿痛、头身疼痛为主要表现,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全身症状较明显, 发热可入里,具有一定传染性。
风热感冒须与风温肺热病相鉴别,二者初起症状较相似,但风热感冒的热势不高,多为恶 寒发热(发热重恶寒轻),少有传变,病程较短,预后良好。风温肺热病属于温病范畴,发病 急骤,快速传变,可见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头痛,甚至神昏、惊厥、谵语等症状。
感冒的基本病机为邪犯肺卫,表卫不和,肺失宣肃。多由外感六淫或时行邪气所致,以风 寒、风热尤为常见,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口鼻咽喉症状、肌表症状。由于手太阴肺经“起于中 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部分感冒患者可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 道症状,习称“胃肠型感冒”。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疾病诊断】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喉疼痛,语声重浊。
[2]恶寒发热,恶风,恶寒,汗出或无汗,头身疼痛,肢体酸楚,全身不适。
[3]有冒风、受寒等外感病史。
【证型证候】
[1]风寒束表证:恶寒发热,恶风,无汗,头身疼痛,鼻塞,声音重浊,流清涕,咽喉痒, 喷嚏,偶发咳嗽,咳吐稀薄白痰,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恶风,汗出,鼻塞,流黄涕,咽痒咳嗽,咽喉疼痛,咽喉红肿, 头胀痛,喷嚏,痰黄稠,面赤,口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邪犯表证:恶风,汗出,轻微发热,咽痒咳嗽,喷嚏,肌肤瘙痒,口渴,舌边尖红, 苔薄黄,脉浮缓。
[4]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轻微恶风,头昏沉,头胀痛,肢体酸痛,肢体酸 楚困重,鼻塞,流浊涕,喷嚏,汗出,脘痞,恶心欲呕,口黏腻,心烦,渴不多饮,便溏,小 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5]气虚外感证:恶寒,恶风,汗出,头痛,肢体酸楚,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咳痰无 力,易感冒,气短,乏力,神疲,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6]阳虚外感证:畏寒,无汗,头痛,身冷,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咳痰无力,易感冒, 气短,乏力,神疲,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7]阴虚外感证:恶风,身热,汗出,口干,咽痒,干咳,少痰,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疗备要】
患者应注意休息,适量饮水,清淡饮食,汗出之后须避风保暖。本病的病位在肺卫,治疗以解表祛邪为要,风寒者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暑湿者宜清暑祛湿解表,胃肠症状 明显者应佐以和胃化浊之品,体虚感冒则须辨别邪气与正虚的主次轻重,治以标本兼顾,但不 宜过用扶正之品,以防邪闭留寇。若遇时行感冒,时邪毒盛,可用板蓝根、金银花、菊花、连 翘、贯众、生甘草等煎服预防,或服用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片治疗,其有高热者须及时降温。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
[3]风邪犯表证:桂枝汤。
[4]暑湿袭表证:清络饮。
[5]气虚外感证:参苏饮。
[6]阳虚外感证:麻黄附子细辛汤。
[7]阴虚外感证:加减葳蕤汤。
2.伤暑
伤暑是指因感受暑热或暑湿邪气,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以发热、汗出、口渴、疲乏 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时行热病。本病好发于夏季,多发于高温或高温湿重环境,以年老、体弱 者易感,预后良好,治疗不及时则有“中暑”之虞。
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多夹湿,故伤暑既有发热、汗出、口渴、心烦等阳热症状,又兼有 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肢体酸痛、倦怠乏力、胸闷呕恶、便溏等湿蕴症状。除此之外,临床还 可见暑热环境下复感寒湿者,习称“阴暑”属寒、湿、热邪兼夹病证。
伤暑的基本病机为暑邪袭表,津气耗伤。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先兆中暑、轻症中暑。
【疾病诊断】
[1]体温正常或中度发热。
[2]多汗,口渴,头痛,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疲乏。
[3]有烈日下暴晒、高温湿重环境作业等病史。
【证型证候】
[1]暑湿袭表证:发热,汗出不畅,肢体酸楚,头身困重,头胀痛,心烦,面赤,口黏腻, 渴不多饮,恶心,小便黄赤,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暑热内郁证:高热,大汗,口渴多饮,头痛,头晕,目眩,心烦,面赤,肢体困倦, 恶心,胸闷,脘痞,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洪大。
[3]暑伤气津证:发热,口渴,面赤,多汗,心烦,神疲思睡,气短,乏力,胸闷,心悸,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4]暑热寒湿证:发热,汗出不畅,肢冷,恶寒,肢体困重酸楚,恶心欲吐,渴不欲饮, 便溏,舌淡红,苔厚腻,脉濡。
【治疗备要】
伤暑患者首先应脱离暑热或暑湿环境,在阴凉通风处休息,并服用人丹、十滴水等清凉解 暑之品,适量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若见肢体酸楚、头身困重、头胀痛等症, 可予背部刮痧治疗,或在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暑热季节,预防伤暑可用鲜 荷叶、鲜竹茹、绿豆、西瓜皮、冬瓜皮等药食同源之品,水煎服用。
[1]暑湿袭表证:清络饮。
[2]暑热内郁证:白虎汤。
[3]暑伤气津证:清暑益气汤。
[4]暑热寒湿证:新加香薷饮。
3.中暑
中暑是指因暑热或暑湿邪气卒中脏腑,或上扰清窍,或暑闭气机,或热盛津伤而引动肝风, 以高热、大汗或无汗、呕恶、口渴、头痛、烦躁、神昏、抽搐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热病。本病 初起多见“伤暑”之象,继则快速发展为中暑,抢救及时则预后良好。若见面色苍白、冷汗、 血压下降等,称为“暑脱”;若见高热、神昏、呕恶、腹痛等,称为“暑厥”“暑闭”;若见高 热、神昏、抽搐等,称为“暑风”“暑痉”。
中暑的基本病机为暑热郁闭,扰神动风。多因高温或烈日下劳作过久,或长时间处于高温 湿闷环境所致。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重症中暑、高温损伤等疾病。
【疾病诊断】
[1]高热,大汗,口渴,面色通红,烦躁,头痛,恶心,呕吐。
[2]神昏,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肢体厥冷,肢体痉挛抽搐。
[3]有烈日下暴晒、高温环境作业等病史。
【证型证候】
[1]暑热内郁证:高热,大汗,口渴,多饮,头痛,心烦,面赤,乏力,肢体困倦,胸闷, 恶心,脘痞,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洪大。
[2]暑闭清窍证:高热,身若燔炭,口渴,喘息气粗,头痛,呕吐,神昏,肢厥,抽搐, 小便黄赤短少,舌红,苔黄,脉数。
[3]暑闭气机证:高热,无汗,烦躁不安,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剧烈腹痛,手足挛 急,二便失禁,舌红,苔黄燥,脉细数。
[4]暑热动风证:高热,躁扰不宁,神昏,牙关紧闭,双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面赤息粗,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疗备要】
中暑患者首先应当脱离暑热或暑湿环境,在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氯化 钠注射液,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及时治疗神昏、抽搐等危象。
[1]暑热内郁证
[2]暑闭清窍证
[3]暑闭气机证
[4]暑热动风证
白虎汤。
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
木香顺气丸合玉枢丹。
羚角钩藤汤。
4.湿瘟
湿瘟又称“湿温”是指因感受湿热疫疠,疫毒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所致,以持续发热、脘 痞、腹胀、神情淡漠、玫瑰瘆或白痦(白瘆)、左胁下痞块等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本病 初起多见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稽留热),午后热甚(弛张热),发热呈阶梯形上升,高热持 续3~4周,并伴有头身疼痛、恶心、纳呆、脘痞、腹胀、便溏或便秘等症状。部分患者发病约1周后可见胸腹部粉红色玫瑰样疹、胸腹部白痦、皮肤发黄、巩膜发黄、胁下痞块。疾病中 后期,可出现剧烈腹痛、便血,重病患者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出现冷汗淋漓、肢体厥冷、 昏厥等危象。本病好发于秋季,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可呈暴发性流行,及时治疗通常预后良 好,若失治误治,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危象。
湿瘟的基本病因病机为湿热疫疠蕴结中焦,传化失司。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肠伤寒、副伤寒等疾病。
【疾病诊断】
[1]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午后热甚,发热呈阶梯形上升。
[2]胸腹部粉红色玫瑰样疹或白痦,身目发黄,胁下痞块。
[3]头身疼痛,恶心,纳呆,脘痞,腹胀,便溏或便秘。
【证型证候】
[1]湿郁卫分证: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汗出热不解,头身疼痛,身体困重,脘痞,腹胀, 纳差,尿少,舌红,苔白腻,脉濡缓。
[2]气分湿热证:发热,午后热甚,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恶心欲呕,脘痞,腹胀,便 溏,小便短黄,胸腹部玫瑰疹或白痦,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热入营血证:身热夜甚,神昏,烦躁,口渴,唇干,胸腹部玫瑰疹,腹痛,便秘,便 血,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4]湿热闭神证:神识朦胧,嗜睡,神昏,身热不扬,恶心欲呕,脘痞,腹胀,便溏,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5]气血虚脱证:便血量多,腹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肢冷,神疲,少气,舌淡,苔 白,脉微细。
[6]正虚邪恋证:身热持续,汗出热不解,口渴喜饮,烦闷欲呕,虚烦少寐,舌红,苔少, 脉细数。
【治疗备要】
患者须卧床休息,发热期应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及时补水、补液,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 降温或药物降温,便秘者可采用开塞露通便,腹泻者可采用适量止泻药。疾病中后期应警惕肠出血、肠穿孔等危象。
[1]湿郁卫分证三仁汤。
[2]气分湿热证连朴饮。
[3]热入营血证犀角地黄汤合清营汤。
[4]湿热闭神证菖蒲郁金汤合至宝丹。
[5]气血虚脱证独参汤合黄土汤。
[6]正虚邪恋证竹叶石膏汤。
5.伤湿
伤湿又称“冒湿”“湿阻”,是指因久居潮湿之地,湿邪侵犯肺卫所致,以头身困重酸楚、 纳呆、脘痞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本病常发生于梅雨潮湿季节,男女老幼均可见,尤其以 脾胃虚弱者易感,发病缓慢,病势缠绵。
伤湿的基本病机为湿郁肌表。若邪滞久而不去,亦可内传入里,出现胃肠病变,或湿郁化热。
【疾病诊断】
[1]头身困重,周身酸楚,纳差,脘痞,腹胀,便溏,苔腻,脉濡。
[2]有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感受雾露、涉水淋雨、水中作业等外感湿邪病史。
【证型证候】
[1]湿困肌表证:头胀如裹,周身酸痛,关节酸楚疼痛,脘痞,腹部胀满,恶寒发热,舌 淡,苔薄白,脉濡。
[2]寒湿袭表证:头身疼痛,关节酸楚疼痛,恶寒重发热轻,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3]湿热袭表证:头痛,头胀如裹,周身酸痛,关节酸楚疼痛,发热重恶寒轻,身热不扬, 口腻,恶心欲呕,纳差,脘痞,腹部胀满,便溏,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备要】
治疗伤湿首当除湿,平素可选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药物泡茶饮用,或选用茯苓、薏 苡仁等利水渗湿药物煎水频服,或服用中成药藿香正气丸。患者不宜过食生冷肥甘,避免触冒寒湿。
[1]湿困肌表证
[2]寒湿袭表证
[3]湿热袭表证
藿朴夏苓汤。
九味弟活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