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最怕“认真”两字——记历史学系邹振环老师
入选理由
邹老师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但他在百忙之中仍然关心每一个学生,经常和学生交流,针对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并且从学业到生活他都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邹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创新的科研作风以及忘我的工作精神,都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行。
导师简介
邹振环,1957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2年师从朱维铮先生攻读历史学专门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明清思想文化史)”,1985年留校任教,1995年师从周振鹤先生在职攻读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育人理念
对学生“严格”,首先是对自己“严格”。我虽已过花甲之年,但每天读书的时间比学生长,每年完成撰写论文的工作量比学生还多。导师是研究生的一种标杆,老师勤奋,学生就难以懈怠。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学者打下一生学术训练基础的最好时期,与学生一起保持追求知识的热情,在治学上充满热忱,敢于存疑,讲究诚信,有所敬畏。
“认真”的初印象
和邹老师的最初接触,现在想来还是令人记忆犹新。那时,我在选课的时候,误打误撞地选择了邹老师的“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课程。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邹老师。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讲台上站着一位个子极为高大的中年男人。上课铃响了,这个男人用浑厚的男中音自我介绍道:“大家好,我是邹振环,这门课由我主讲。”他说话的语速不算很快,但信息量非常大,一节课讲完,不知不觉,我的笔记本上已经写了四页了,这是之前所有的课程都没有出现的状况。下课之后,我鼓足勇气和邹老师聊了起来,没想到邹老师居然走下讲台,带着一些微笑,耐心地听着我一个本科生语无伦次地讲述着内心的困惑与不解。后来,我在一篇前辈学长的文章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振环是淳朴的,为人是谦虚的。内容是大量的,搞笑是偶尔的。”邹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与此分毫不差。
几年之后,我报考了邹老师的博士。一次和同学聊起当初和邹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大家的印象出奇地相似。有人说,他当初考博之前,专门来复旦大学拜访了邹老师,在邹老师严肃地提出了几个学术问题之后,惊讶地发现自己好像从来没有真正读过书似的,支支吾吾地离开了办公室。后来他给邹老师当“史学原典导读”的助教,见到邹老师为200多名学生一字一句地解读周予同主编、朱维铮修订的《中国历史文选》中的篇文,亲耳听到有人感叹:“这位老师的上课态度,真是一板一眼啊!”还有人说,她第一次接触邹老师时,刚刚步人硕士阶段,还就读于中山大学。在一次系里主办的会议中,她负责到车站接待远道而来的学者,其中一位就是邹老师。刚刚下车的邹老师看到她正举着名牌,马上大步走来,然后非常正式地站好并和她握手,同时说:“你好,我是邹振环。”在那次会议接待的所有学者中,邹老师是唯一郑重其事地向她问好并自我介绍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个询问她本科论文的题目的人。短短两三分钟的对话让她觉得,自己并没有被当作一个年少无知的学生,而是被看作一个同样致力于历史研究的学者。我们几个研究生一致认为,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邹老师,那么“认真”二字是最符合的。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