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志碑刻分类以地域划分。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乡镇、街道下列村,村下列碑刻。同一村中、同一地点的碑刻原则上列在一起。一村多点的,依次列出各地点碑刻。每个地点,则以碑刻时间顺序的先后为序。如此,以碑刻形成完整的地方文化体系,便于对地方文化的整体把握。
例:卷一大石窝镇,收录88件碑刻,分属于石窝村、辛庄村、广润庄、北尚乐、南尚乐5村,其中大石窝村35件,辛庄村16件,广润庄10件,北尚乐17件、南尚乐10件。其中辛庄村有福胜寺、隆阳宫、关帝庙、药王庙等,该村目下便依次录下上述地点的碑刻,每个地点,以碑刻时间的先后为序,如隆阳宫碑刻,早为元代,其次为明代、清代,碑刻顺序如下: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重修隆阳宫碑》、元至治二年(1322)《大元加赠真大道教始祖刘真君之碑》、明隆庆六年(1572)《重修隆阳宫碑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隆阳宫施买香火地碑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隆阳宫大殿建立禅堂成砌群墙置买并施舍地亩等事序》。二、本志以乡镇分卷,全志800余件碑刻,共分8卷,每卷1册,每卷平均收录碑刻百件左右。由于乡镇碑刻数量不同,每卷收录碑刻数量不一,有的过百,有的不足百件。大石窝镇碑刻多,共占3卷,其他乡镇为两个或多个乡镇合卷。
三、本志分别采取三级目录或两级目录。独立成卷的乡镇为两级目录,一级目录为村,二级目录为碑刻。合卷的乡镇为三级目录,一级为乡镇,二级为村,三级为碑刻。
四、本志体例分为志、录、说明、考释、附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