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项目背景
一、蒙古国文化遗产工作现况
(一)概况
蒙古国境内文化遗产具有年代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种类丰富的特点。年代上,从古人类遗存一直到19世纪的遗迹遗物都有发现;种类上,包括岩画、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雕塑等不可移动文物和数量众多的可移动文物。在蒙古国官方统计中,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一般分为8个类别:石器时代遗址、岩画及雕刻、古墓葬、祭祀遗址、古建筑、雕塑、生产生活遗址、古生物遗迹。
根据蒙古国官方2015年公布的文物普查数据,该国共计有9537处各类遗址点,86157处位于野外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于21个省和1个首都行政区内。这些不可移动的遗址和文物根据国家法律划分为三个级别:国家*保护单位、省级保护单位和公共保护单位(即一般保护单位)。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两类。
据2020年公开信息,蒙古国被列为国家*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有182处,省级保护单位607处。另外还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分别为额尔浑河谷遗产地(2004年人选)、阿尔泰山岩画综合体(2011年人选)、布尔罕和乐敦圣山(亦称为成吉思汗圣山)及其周围景观(2015年人选)。截至2018年,蒙古国政府先后认定的珍贵文物共计777件。
蒙古国2014年修改颁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为全国性质的遗产保护法律。该法律中规定了各类遗产的定义和认定程序、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的管理责任等。
(二)蒙古国文化遗产管理及研究机构
蒙古国文化遗产事业由文化部(原名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2020年单设为文化部)下设的国家文化遗产中心统一管理。
全国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相关工作的单位共计47家,包括16家国家*公立博物馆、24家地方博物馆、3所公共寺院、1所私人寺院和3所公立大学。在各省还有共计265家不同规模的地方研究室参与相关工作。另外,还有1家研究机构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机构。
目前,全国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100余人,主要分布于国家博物馆、国家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立蒙古大学、国立乌兰巴托大学、哈拉和林博物馆等少数专业机构。主要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机构为乌兰巴托大学、国立蒙古大学、蒙古国科技大学等。
(三)中蒙两国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历史
目前,蒙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与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德国、土耳其、匈牙利、摩纳哥等20多个国家合作,所涉及领域包括考古发掘、可移动文物修复与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石刻等)保护等。
中国与蒙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始于1959年,当时中国派出古建专家协助修复位于乌兰巴托市中心的乔金喇嘛庙建筑。相关工程图纸和影像资料现存于乔金喇嘛庙博物馆,2019年4月曾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展出。
2005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达成合作,在蒙古国境内开展考古工作,开启了中蒙联合考古的先河。十余年来,中蒙两国考古学者持续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2007年,中国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利用中国政府无偿援助的600万元人民币对位于乌兰巴托市的博格达汗宫博物馆门前区进行了维修。
2015年8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暨中蒙联合考古研究十年成果展”。10月,由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联合主办的“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暨中蒙联合考古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2017年以来,先后又有内蒙古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中国考古机构赴蒙古国开展联合考古工作。
2019年6月,内蒙古博物院与蒙古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大辽契丹——中国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品展”在蒙古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中国文物首次出境到蒙古国举办展览,是中蒙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成功合作的又一重要案例。
2019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实施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考古项目被美国《考古》杂志评选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是在蒙古国境内且有本国学者参与的考古项目首次获此殊荣,也是中国赴境外考古项目首次人选。蒙古国国家通讯社将此消息评选为该国2019年度十大新闻之一。
二、河南省赴蒙古国考古项目简介
(一)合作背景
自2005年以来,中蒙两国考古学者的持续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在两国都产生了重要学术和社会影响。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双方发表联合宣言,将中蒙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蒙双边关系进人历史*好时期,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不断加强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此背景下,河南省考古机构也积极寻找与蒙古国考古机构的合作机会,在文化领域探索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途径。*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考古项目。根据这一合作计划,中蒙双方考古学者将在蒙古国后杭爱省哈努伊河流域开展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遗存的联合调查、测绘、发掘和研究工作。
(二)合作实现过程
2013年9月,中国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河南省社旗县召开。时任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在会上表示,要推动万里茶道沿线的考古工作,尤其是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国的联合考古工作,深人发掘万里茶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参加会议的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会长乌兰娜女士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工作,对孙副局长的建议深表赞同,并且表示愿意与蒙、俄学者联系,为联合考古工作寻找机会。
在乌兰娜女士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编导查格德尔苏荣先生的沟通下,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表达了与中国河南省考古机构联合开展考古工作的意向。2016年底,河南省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领导及专家赴呼和浩特,与蒙古国著名考古学家、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主任额尔登巴特尔(D.Erdenebaatar)教授会晤,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2017年3月,额尔登巴特尔教授赴郑州访问,向河南方面介绍蒙古国后杭爱省哈努伊河流域的历史遗存情况及考古工作历史,并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商谈合作细节。同年6月,由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张慧明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带领的代表团访问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并到后杭爱省哈努伊河流域实地考察了计划开展工作的遗址。考察结束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研究员与乌兰巴托大学校长白嘎勒赛罕教授分别代表合作双方签署了正式协议(图1-1)。
至此,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正式进人实施阶段,第一期合作为期三年(2017~2019年)。中方参与机构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蒙方参与机构为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主要工作内容为对蒙古国后杭爱省温都乌兰县境内哈努伊河流域的青铜时代赫里格苏尔遗迹(石冢及附属遗迹)、鹿石遗迹和匈奴时期的贵族墓葬开展调查、测绘,并选择部分遗存开展发掘和研究。
(三)2017~2019年联合考古工作经过
2017年7月20日,参加中蒙联合考古项目的第一批4名中方队员抵达乌兰巴托。22日,中蒙双方队员开赴后杭爱省,正式开始联合考古的田野工作(图1-2)。8月21日、9月7日,轮替的第二批和第三批中方队员先后到达考古现场。截至2017年9月14日,中蒙双方队员完成了吉日嘎兰特阿木鹿石遗址和乌日特布拉格石冢遗址的航测工作,对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重新调查工作完成了1/2,同时完成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M189的12座陪葬墓的发掘工作,并将M189主墓葬顶部的树木和草皮清理完毕。
2018年1月3~10日,额尔登巴特尔教授带领蒙方学者到访郑州,双方就下一步的田野发掘和研究工作计划进行了深人沟通。同时,蒙方学者还到安阳、郑州、洛阳等地的考古现场和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交流。
2018年6月3日至8月29日,中方11名队员先后分3批赴蒙古国,与蒙方学者一同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图1-3)。本年度完成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调查和测绘工作,M189主墓葬的清理工作进行到距离墓顶6米深度。同时,完成了乌日特布拉格石冢遗址附近两座青铜时代石板墓的清理工作以及部分鹿石遗迹的清理测绘工作。
2019年4月,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学者先行赴高勒毛都2号墓地继续开展M189主墓葬的发掘工作。6月12日至8月7日,中方8名队员先后分两批赴现场参加发掘(图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