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普通教学设计
0.00     定价 ¥ 49.00
荆门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63259
  • 作      者:
    李子运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绪论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后,学生应能做到:
  (1)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总目标。
  (2)简述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3)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普通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简称教学设计。“普通”意为普遍通用,而非一般、不高级之意。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与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如同山脉中的主峰与伴峰。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习者,只有深谙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才能用其统领其他课程内容,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深刻地、全面地掌握了教学设计的理论,才算是合格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者。
  一、理解“教学”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活动形式,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如同商业交易活动,从商家的角度看,此活动为“卖”,从顾客的角度看,此活动为“买”,实际上是由两方参与的同一个活动。教学活动也是这样,从教师的角度看为“教”,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为“学”,教与学是并列的两个活动,这个意义的教学,英文为instruction。另外一种认识,把学解释为“学问、知识”,教学即教授学问、传授知识的活动,这个意义的教学,英文为teaching。无论何种理解,其本质不变,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习得一定的技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质,身心潜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会基于一定的基本观念,如人性观、知识观、教育观,推演出自己的教学观,进而转化为教学行动,据此对教学活动做出安排。也有部分教师,依据自己求学过程中受教的经历,模仿自己认可的一些教师的做法,对教学活动做出安排。一般来说,前者多是从教育学著作而来,后者多是从个人经验或者周围的教育习俗而来。例如,有人认可“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观,持此观念的教师倾向于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性中的“善”得以绽放和展开,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远离邪恶的、不良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会多用鼓励、赞扬、引导的策略,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善念和潜能。与此相反,有人认可“人之初,性本恶”的人性观,持此观念的教师倾向于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消除人性中恶的成分,施加以善的观念,故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规训与惩罚、抑制和消除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行为和意识。
  由于教学中涉及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育政策、教育文化、社会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各要素本身及其之间的关系都是变化的,且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导致教学事件变得极其复杂,只凭个体经验和直觉做出的主观判断来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难以保证预想的教学效果,不利于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用科学、系统的方法设计教学,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普通教学设计为教师提供一套系统计划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这里的理论和方法与教学论著作中所言的原理、原则不同,教学设计内容的特点是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这一点对于广大教师和师范生而言是很有意义的。表0-1展示了教学论和普通教学设计两种话语方式的不同。
  表0-1 教学论和普通教学设计的话语方式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课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内容不断地丰富,形成了侧重点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朝着更专、更切合当下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如信息化教学设计、自动化教学设计、智能化教学设计;二是朝着更普适的方向发展,如普通教学设计。本教材侧重于后者,对已有教学设计的知识作精心的梳理、筛选与组织,为本科生的学习提供基础的、核心的、通用的知识内容。
  教学活动兼具经验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不学习教学设计理论,固然也可以做教学工作,甚至不乏优秀教师。这一方面需要依赖从教者本身的职业天赋,如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另一方面需要依赖从教经验的积累。但若仅仅依靠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成长为专家教师,而且把学生当作教师成长的小白鼠,也是不符合教育伦理的。因此,在从教之前,师范生需要系统地掌握教学设计理念、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专业基础。
  (一)教学最优化理念
  最优化,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包括人力、物力、体制、时空因素等,自己的行为效果达到最佳。最优化理念的核心有目标(objective)、条件(condition)和决策(decision)三部分,优化的目的是:在既定的条件之下,选取一个决策,以期达到某一目标。此理念支持下的行为,概括为三个问题:我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有哪些条件?我该怎么做?
  在各类生产制作活动中,最优化理念体现为要求最低能耗、最小成本、最佳性能、最长使用期限;在精神生产活动上,最优化理念体现为要求最小辛苦程度、最少时耗、最佳体验、最佳效果、最优化理念。这一理念在军事、工程、管理等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教育领域虽有提及,但应用较少。
  在教学设计活动中,最优化是首要的理念,无论是制作教育资源,还是进行教学活动,都尽量做到在既定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统筹配置物资、智力和时空因素等要素,以获得更佳的教学设计结果。当然,这并不排斥对新要素的引入,比如新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不拒绝对旧有不合理条件的变革或剔除,比如对识记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性思维和方法
  “系统”是一个人造概念,用来表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复杂认知对象,这类对象的共同特点是,由若干个要素构成,可以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对组成系统的各要素先进行分析,然后发现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改变要素自身的存在方式,调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设计为什么必须运用系统方法呢?
  教学活动过程中涉及多个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时间、地点等等。其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人”,人这个因素与其他要素不同,人是复杂、善变的,至今没有被完全研究透彻,这就造成了教学问题的复杂性。对于复杂的问题,仅凭经验和直觉是难以精准把握的,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将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尽可能有效地达成目标。系统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理论方法,这一点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中也得到证实,所以普通教学设计就运用这一科学的方法论。系统方法的运用,要求设计者有系统性思维,因此这一方法不是简单的操作步骤,而是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设计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为目的
  系统设计的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还重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潜能的自我发现,使学习者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愿望,终极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的选拔功能将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发挥作用,针对考试竞争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和价值性。与此相适应的教学设计,也就具有了实践基础和近期合理性。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调和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学习者的发展与考试选拔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趋同性,二者之间不完全是对立关系。人口基数庞大,导致生存资源相对不足,教育上的选拔方案,就本质而言,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社会资源分配方案,无论采用何种选拔方式,都难以做到让所有的人满意,教育的问题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问题。但是,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培养和提升人们的素质是教育最基本、最无可非议的功能,因此,普通教学设计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为目的,同时,也关注近期的社会性需求,比如考出理想的分数。社会上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正是瞄准了这一点,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展开有效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科学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
  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刺激—反应”之间短时的、机械的联系,而在于意识、行为和态度相对持久的改变,在于使学习者能够对认知对象存在意义进行感知与生成,在于使学习者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如果是仅教会学生在看到“3+2”时知道说出“5”或者写出“5”,这个并不难,运用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理论,精心设计刺激环境S、适当安排强化作用S′,马戏团的动物也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何况人呢。
  实际上,如果仅仅教会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并没有得到发展的话,该教学的教育意义是不大的。这样一个数学上的简单加法,重要价值在于要他们理解“数”的含义,理解“加”作为一种关系的意义。这样,学习者才可以在以后的认知活动中去拓展性地运用这些知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作为教学设计者,需要理解学习的本质,了解学习的类型,掌握各类学习发生的条件及过程,以此为依据,教学设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高效。教学设计不能仅凭经验和直觉进行主观性的安排。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存在一种现象,教师习惯性地以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揣度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在潜意识中以为自己曾经用过的学习方法是最佳的。毋庸讳言,我们教师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学业成绩在班级里不一定是最优的。当我们成为教师,在所授业的班级,一定存在比教师更优秀、发展潜力更大的学生。教师需要清晰、客观地认识那些与自己具有差异的学习者,以同理心、同情心、包容心去组织教学活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学习科学为理论基础,切不可凭着自己的直觉,主观地安排教学活动,否则非常有可能伤害到那些与自己异质的学习者。
  三、学习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效率”“效益”在现代社会具有不证自明的合理性,几乎所有行业都有速度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诉求。在教育行业,提高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全面或更熟练的技能,更大幅度地提高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学生的身心获得良好的发展,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体的自我期待。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进步、生活节奏日趋加速,个体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智力和科技的含量在提高,就业竞争加剧,职业变动频繁。就人类整体而言,信息的量激增,信息的质变化快,人们在一生当中需要获取、更新的信息量要远远超过前人。这就要求现代教学效率要高、效果要好。教学设计基本思想是,根据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与教育有关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促进每一个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对人才的创新性要求高。教学活动在承载着知识传承功能的同时,更突出其对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具有实用性的知识与技能日趋被重视,记诵、吟咏之学日渐式微,围绕着考试展开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学生参与较多、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所取代。作为教学设计者,需要体察社会发展的趋势,预知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期待,以适当超前的思想和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设计活动的价值。
  (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活动安排、计划与决策,都是教师凭借个人经验和个人喜好做出的,对有经验的教师和有教育天赋的教师而言,这样做可以取得较好效果,这是由教学的艺术性本质所规定的。但是,谈得上教学艺术的教师毕竟是少数,而且教学艺术性很难传授。就多数教师而言,对其教学行为起支持作用的力量,依然来源于个人的表达天赋和教育习俗。教育习俗是指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期待、建议、信仰等,既不是纯粹的事实的知识,也不是纯粹的价值的知识或建议性的知识,而是各种知识形式的错综复杂的综合体。人们无法对教育习俗进行精确的逻辑分析,是一种习惯性力量维持着它们的存在和延续。教育习俗是源自生活的朴素教育信仰,在教育实践中支配着教师的行为。
  在师范生培养的历史上,教育学家们设想通过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突破教育习俗的藩篱,时至今日,教师资格证考试仍然聚焦于教育


展开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教学设计概述 11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13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24
第三节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33
第四节 教学设计模式 45
本章习题 51
第二章 学习需要分析 53
第一节 学习需要分析及其意义 54
第二节 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57
本章习题 64
第三章 学习内容分析 66
第一节 学习内容基本分类 67
第二节 学习内容的组织和编排 91
第三节 学习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 97
本章习题 101
第四章 学习者分析 103
第一节 学习者一般特征的分析 104
第二节 学习风格分析 112
第三节 学习者初始技能分析 122
第四节 非智力因素及其教学运用 125
本章习题 134
第五章 学习目标的阐明 136
第一节 学习目标概述 138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42
第三节 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 151
第四节 阐明学习目标的局限性 158
本章习题 160
第六章 教学策略的制定 161
第一节 教学策略概述 162
第二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166
第三节 教学活动程序的确定 172
第四节 国内外第一教学活动程序简介 181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187
第六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194
本章习题 201
第七章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202
第一节 教学方案的评价 204
第二节 学生行为的评定 209
第三节 成果评价的具体方法 217
本章习题 223
参考文献 22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荆门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