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田野工作
第一章 博爱县及西金城遗址概况
第一节 地理环境
博爱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5°02′~35°21′,东经112°57′~113°12′。东与焦作市区、武陟县接壤,西至丹河与沁阳市相连,北与山西省晋城市毗邻,南与温县隔沁河相望。博爱县辖清化镇街道、鸿昌街道、许良镇、月山镇、柏山镇、磨头镇、孝敬镇、金城乡、寨豁乡,全境南北长32千米,北部东西宽11千米,南部宽19千米,总面积487.73平方千米。
地势整体北高南低。北部系太行山余脉,地貌为山地和丘陵,地势起伏较大,自北向南呈阶梯式降低。其中山地受强烈侵蚀切割,地形破碎,土薄石厚,多深沟峡谷。面积165.7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4%,*高海拔为950米。南部为冲积、洪积平原,地势向东和东南倾斜,地面开阔,土层厚且肥沃,面积321.9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6%。境内有沁河、丹河、小丹河、大沙河、勒马河、蒋沟河、泉组河、幸福河共8条主要河流,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在县境东南穿过。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日照较长,冬季干冷少雨。热量充足,根据1956~198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4.1℃,历年介于13.1~15.1℃之间。夏季多东风与东南风,春、秋、冬三季多西北风。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为597.1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各月差别较大。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无霜期为216天。
北部山地和丘陵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区域,南部平原为一年两熟农业植被区域。目前全县植被大致分为三种:一是自然植被,包括建群种和草坡两大类。建群种以麻栎为主,还有檞树、栓皮栎等,以及桦木科、杨柳科、榆科等科内的一些树种。二是人工植被,主要受植树造林活动影响,以油松、侧柏等针叶树种为主。三是农作物植被,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蔬菜。山区以自然植被为主,兼有人工植被和农作物植被,平原则以农作物植被为主,兼有人工植被。
矿藏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已查明有15种矿产,主要有铝、黏土、铁矿、硫铁矿、煤、石膏、大理石、白云岩、石英砂岩及各种石灰石等。
土壤分为褐土、潮土、水稻土3个土类。
第二节 历史沿革
据地方志记载,博爱县在夏朝隶属覃怀地,商代属畿内,西周属野王邑,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后隶属郑、晋、魏、韩等诸侯国。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赵成侯、韩懿侯伐魏葵,葵即鄈城(今博爱县清化镇)。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三川郡,后析置河内郡,郡治怀县(今武陟西南),后徙野王,博爱地域隶之。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项羽立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博爱地域属野王,隶殷国。高祖二年(前205年),高祖率兵攻下河内,虏殷王卬,置河内郡,博爱地属野王,属河内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由河内县析出,设太行县,县治清化镇。武德四年(621年),废太行县,仍归属河内县。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改鄈城为清化镇。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河内县设四镇,即武德、柏香、万善、清化。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怀庆路为怀庆府,地属河内县,隶怀庆府。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河内县下设十乡、六十三里、四镇,其中有清化镇。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河内县原十乡四十一里改为十里四十一图,共辖十镇四百八十个村庄,其中有清化镇、许良镇、西金城镇、东金城镇。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改里为乡,河内县共建十乡三十六图,辖五关十二镇,其中有清化镇、许良镇。
民国二年(1913年),河内县改名为沁阳县,隶属沁阳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根据吉鸿昌将军的呈请,将沁阳县东北部沁河以北、丹河以东部分划出,设博爱县。
1938年至1945年,日军侵占博爱县,改为“清化县”。
1949年,平原省建立,属平原省新乡地区辖。1952年,平原省撤销,属河南省新乡地区辖。1954年,归焦作市辖。1960年10月,并入焦作市,取消县建置。1961年9月,恢复博爱县建置,仍归河南省新乡地区辖。1983年9月,归焦作市辖。
第三节 考古工作历程
西金城遗址位于博爱县金城乡乡政府驻地西金城村周围,西北距县城7.5千米,北距太行山脉10千米,地处地势比较平缓的山前平原地带,海拔107~108米,运粮河与勒马河分别从遗址西南侧和北侧流过,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由南向北穿过遗址东部(图1-1;图版一)。附近有酒奉、红泊池口、古金城、内都古城、白马寺、圪垱坡等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遗址六十余处。
西金城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地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多次调查和试掘。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等又对焦作地区进行了复查,在西金城遗址发现汉代墓坑及墓砖、陶器,以及陶罐、瓮、斝、鬶、双腹盆、擂钵、圈足盘、器盖、铃和鹿角器等龙山文化遗物。
因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干渠设计经过遗址东部,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委托,山东大学考古队于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先后对西金城遗址进行了一次区域系统调查、两次大规模发掘、三次勘探和一次遗址资源域调查(图版二)。现将工作经过大致介绍如下。
一、区域系统调查
2006年6月,山东大学考古队入驻工地后,首先对西金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区域系统调查。考古队员以30米为间隔,呈“一”字形排开,对遗址及周围全部地段进行“拉网式”地面踏查。考古队员在预先规划的路线上沿直线搜索前行,并及时将发现遗存的位置标在地图上。此次调查收集了大量实物标本,并初步了解了遗址的分布范围、面积和大致年代。
二、勘探
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山东大学考古队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勘探。勘探工作配合发掘工作同步开展,除了大范围的常规勘探外,还对发掘过程中发现的城墙、壕沟、沙洲等重要遗迹进行了追踪式重点勘探。勘探方法与过程详见第二章。
三、发掘
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山东大学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
第一次发掘于2006年6月底开始,同年9月中旬结束。发掘地点位于龙山文化城址之外的东南部,以生产路为界开设五个发掘区(编号Ⅰ~Ⅴ区),共布10米×10米探方50个,发
图1-1 西金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