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
简阳地处四川盆地腹地,位于盆地中部偏西,龙泉山脉东麓。沱江自北由金堂县入境,向南流入简阳市内,将简阳市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简阳处于沱江中游,市境内沱江弯曲较大,水流相对较缓,形成多个回水湾。绎溪河为简阳市内沱江*大的支流,位于沱江右岸,发源于仁寿县内的龙泉山脉中,流经简阳市镇金镇、三岔镇、草池镇后,在简阳市人民公园附近汇入沱江。市辖范围地跨东经104°11′34″~104°53′36″、北纬30°04′28″~30°39′0″,南北长63.3千米,东西宽68.3千米,行政区域面积2213.4996平方千米。
地貌以丘陵地带为主,其次为低山和河坝冲积平原,丘陵占总面积的88.13%,低山地区主要靠近龙泉山和丹景山,河坝冲积平原主要位于沱江沿岸。东部丘陵以中丘、深丘为主,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平均海拔450米。西部丘陵以浅丘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420米。东部丘陵大部分为灰褐色土壤,西部丘陵多为红褐色土壤。境内湖泊主要有三岔湖和龙泉湖,其中龙泉湖位于龙泉山下,部分在龙泉境内。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季易出现“倒春寒”现象,秋季会出现绵雨天气,全年基本无降雪或有一次降雪,年平均气温 17℃,南部气温略高于北部。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每年8、9月份降水*多,12月份*少。年无霜期311天。
第二节历史沿革
根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0年龙垭遗址的发掘收获可知,至迟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简阳地区即有人类活动痕迹。秦时简阳属蜀郡。汉武帝元鼎二年置牛鞞县,后属犍为郡。东晋永和年间重新改属为蜀郡。西魏恭帝二年置武康郡,下辖阳安、婆闰二县。后周时沿袭前时行政设置未变。隋开皇初,废除武康郡,开皇十八年婆闰县改为平泉县,仁寿三年置简州,下辖阳安、平泉、资阳三县,州治所在地为阳安县,大业初年废简州改为县,其下辖的阳安、平泉二县归属于蜀郡,资阳县则归属于资州。唐武德三年,将简阳从益州分离出来,重新设置简州,下辖阳安、平泉、金水三县,其中阳安、平泉两县在现简阳境内,金水县在现金堂境内;乾元元年简州归属于剑南道,贞元年间在简州城内设置清化军。宋代时仍置简州,也称为阳安郡,属于成都府路,下辖阳安、平泉、灵泉三县,其中灵泉县于天圣四年改直接属于成都府路。元代简州属成都府路,至元中期后下辖阳安、平泉、灵泉三县,与前朝所置基本相同。明代变化较大,明初仍置简州,属于成都府管辖,洪武六年废简州改为县,正德八年又升县为简州。清顺治十二年,置简州隶属于成都府,下不辖县。民国二年,改简州为简阳,隶属于西川道。 1935年,简阳县属于四川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所位于现资中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个行署区,下设专区和县,简阳县隶属于川南行政公署的内江专区。1994年,简阳撤县设市(县级市),由四川省直辖,内江市代管。1998年,新设立资阳地区,简阳市由资阳地区代管a。2016年,简阳市由成都代管。
历代简阳设置的县主要如下。
牛鞞县:汉武帝元鼎二年置,西魏时废。
武康郡:汉牛鞞县旧地,西魏恭帝二年置,隋开皇初废。
阳安县:汉牛鞞县旧地,西魏时置阳安县为武康郡治地。隋、唐二朝为简州治地。宋代沿袭前朝。
婆闰县、平泉县:位于清代简州治所西南五十里,本为牛鞞县地界,西魏恭帝二年置婆闰县,当时属于资州管辖。隋开皇十八年改婆闰县名为平泉县,属益州管辖。唐武德三年后归于简州管辖。
灵泉县:现行政区划属于龙泉驿区。位于清代简州治所西北七十里,唐天宝元年以县南灵池为名改为灵池县,宋仁宗天圣四年改为灵泉县,属于成都府路管辖,元至元二十二年归入简州。明洪武六年撤县,仍旧属于简州管辖,正德八年置巡检司,并设龙泉驿。清代沿袭明代建制。
金水县:现行政区划属于金堂县。唐武德三年归属简州,五代时县名及隶属关系未改变,仍旧属于简州管辖。宋乾德五年,在原金水县旧地立怀安军。元代至元十三年,怀安军改置为怀州,从此废金水县并入怀州。
简阳自古自然人文景观皆较为丰富,根据清代咸丰癸丑年修《重修简州志》的记载,旧简州有八景,分别为印拱壁、金绛流虹、龙门锦浪、应第莲池、一塔凌云、四崖泛月、渔村暮艇、朝阳曙阁。
第三节简阳地区以往主要考古发现
2016年以前,简阳市考古发现总体较少,2016年成都代管后,天府国际机场、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成资渝高速公路等一大批基建项目的开展,以及配合天府国际机场进行的一系列基本建设揭开了简阳考古大发现的序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简阳地区在基本建设中陆续有文物发现。1950年,在修建成渝铁路的过程中,西南文教部文物调查征集工作小组对铁路沿线文物进行调查,在简阳发现有古建筑、古墓葬、石刻造像、金石碑刻以及诸多器物。发现地点主要为现简阳城区或其周边地区,离城区较远的踏水镇等地亦有发现。1973年,在修建四川拖拉机厂子弟校的过程中,发现一座石室墓,出土陶罐、买地券等器物,从买地券纪年可知墓葬年代为南宋端平三年。1974年,在扩建简阳氮肥厂过程中发现一座石椁墓,出土有陶俑、钱币等,由于墓葬破坏十分严重,根据随葬器物推断墓葬时代为北宋末年。1974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会同简阳县文化馆在简阳东溪园艺场清理了一座元代石室墓,出土了大量器物,以瓷器为大宗,另有较多的铜器、石砚和少量陶器、铁盒等。1988年,内江市文管所会同简阳县文化馆对位于董家埂乡深洞村小地名为鬼头山的一座崖墓进行了清理,出土了一批器物和画像石棺,特别是出土带榜题的画像石棺为研究汉代画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材料。1988年4月,在中国农业银行建设过程中发现一处明代窖藏,出土瓷器、铜器共100件,其中以明代青花瓷为主。同年10月,在简阳棉纺厂施工过程中发现两座汉代砖室墓,发现陶俑、银戒指、银手镯、铜顶针、钱币等器物。2010年,当地村民在修建自用房屋时偶然发现龙垭遗址,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较多的动物骨骼化石、石制品等,是西南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为我们揭开简阳地区史前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线索h。2016年以来,随着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简阳市文物管理所共同在机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范围内发掘了大量汉晋、宋、明时期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器物及画像,为研究简阳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揭开了简阳地区考古大发现的序幕。
第四节项目概况、缘起、发掘及报告编写经过
一、项目概况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项目位于四川省简阳市芦葭镇、草池镇、石板凳镇,距成都市中心51.5千米,初期设计运营能力满足旅客4000万人次,建设3条跑道。机场规模为双流T2航站楼的1.8倍,定位为中国第四个国家*国际航空枢纽,总占地面积近22平方千米(图一)。
图一天府国际机场位置示意图
二、项目缘起
2015年,受四川省机场建设集团委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项目红线范围内地下文物点进行了详细调查,初步摸清了红线范围内文物点的分布情况。2016年5月,经国务院及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简阳市由成都代管。同年6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召开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一期建设项目文物保护工作协调会,明确了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承担该项目范围内的地下文物发掘保护工作。2016年6月22、2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向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移交了前期的相关工作资料,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随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移交资料中的地下文物部分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于2016年7月6~13日联合简阳市文物管理所组织了两支队伍在原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复查,完成了红线范围内地下文物分布情况的实地核查,并同步对清代墓葬开展了资料提取工作。
三、项目发掘及报告编写经过
该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于2016年8月10日。由于项目建设工期紧,文物点较多,为有效保护地下文物,同时尽量减小对项目建设工期的影响,本着既有利于基本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原则,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对红线范围内文物点进行了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工作。本报告主要涉及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部分文物点,四川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发掘的文物点资料另文发表。
本报告涉及墓地共41处(图二),全部由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开展发掘工作,同时负责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墓葬内容主要为崖墓和石室墓,其中崖墓主体时代为东汉中晚期,石室墓时代为宋代和明代。 2018年初,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员对出土器物开展修复工作,于2019年初完成。2020年初完成对墓葬和随葬器物的基础整理和描述工作。2020年底完成报告的初步编写工作,后几经调整,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本报告主要分汉代崖墓、宋代墓葬、明代墓葬三部分。
图二天府机场范围内文物点分布示意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