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2017年度考古发掘简报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札达县文化局(文物局)
一、墓地概况
格布赛鲁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县城以北约10千米处的桑达沟内,行政上隶属托林镇东嘎村(图一)。桑达沟内的小河自北向南注人象泉河,沟两侧为高耸的土林崖壁。古代墓葬分布在河谷两岸的台地上。1997年7月,四川大学、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考古队曾在格布赛鲁进行过初步调查,确认此为一处古代墓地,并发表了调查简报⑴。简报提到藏语地名“格布赛鲁”意为“黄色的大山”,其实译做“黄色的断崖”较为准确。简报介绍地表采集到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砍斫器、切割器、刮削器等。采集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陶色以不太纯正的红褐陶为主,器类主要有罐、钵、杯等,绝大多数为圜底器,器耳较为发达,多饰压印的绳纹、弦纹、水波纹以及刻划的线纹、以小圆点和菱形构成的几何纹等,器耳上则多见剔剌的点状或条形纹样。采集金属器有铜环等。
由于墓地长期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为确保墓地尽可能保存原貌,更加准确提取墓地所包含的考古学信息,2016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业人员对该墓地现场踏查后,申请将其列人2017年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对格布赛鲁墓地开展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通过调查,并根据古代遗存的分布,可将墓地以桑达河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区又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此次发掘区位于墓地东区北部,所在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地表多有东西向冲沟,根据现场已暴露于地表的石框和堆石等遗存状况,共清理了9座墓葬(图二)。现将此次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图二2017年度发掘墓葬分布图
二、墓葬
本年度共发掘清理9座墓葬,按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土洞墓两类,本简报中,仅对8座石室墓按墓葬编号(2017ZGM1~2017ZGM5、2017ZGM7~2017ZGM9)依次简要分述如下。
2017ZGM1位于发掘区南部,M3北侧,M9东侧。发掘前遭到较为严重的盗扰,四周散落有较多石块及扰土,石室四壁部分砌石暴露于地表之上。墓葬方向151°。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壁略外弧,东南角弧度明显。南北内长170、外长192厘米,东西内宽99、外宽144厘米,原始墓底深21厘米,北部东侧扰动破坏*严重处深24.5厘米。从现存状况来看,垒砌墓室四壁的石块均为纵向放置的较厚扁平石块,除南壁为内外两层砌石外,其余部分均仅可见一层砌石。砌石之间有宽0.5~3厘米的缝隙。现存砌石南高北低。墓室底部未见石块,系在土坑底部铺垫一层厚约0.2厘米的较纯净灰白色土并压实形成硬面之后涂抹红色物质加工而成,红色物质层现存部分厚0.3~0.5厘米。四壁石块上亦可见红色物质浸染迹象。墓主人仰身直肢葬,头朝南脚朝北,残存头骨、趾骨、左侧肩胛骨等。头骨枕于南壁石块上,头部饰品保存较好,未受扰乱。墓主人颅骨顶部发现一段覆盖颅骨的朽木痕迹,与南壁大体平行,宽约6、厚约2.5厘米,内外侧有白色迹象。据此推测原来可能有木质葬具(图三;图版一,1~4)。
2017ZGM2位于发掘区南部,M4南侧,M3西侧。墓葬开口于地表散乱堆石下,保存完好,未遭盗掘。墓葬方向近0°。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墓葬北侧带一头厢,平面大致呈南北狭长的椭圆形,坑口东西宽124.2、南北长156.4厘米,北端深103.4、南端深119.8厘米,坑口较小,略呈袋状。坑口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坑壁平整坚硬,与坑内淤沙自然分离。墓室东、西两壁由7层石片平砌作石框,石框东西宽63.6厘米,石片高约75厘米,厚度较均匀。石框北侧用2层较长的石片搭棚,南侧未搭棚,石框南端略塌陷。墓室坑口盖较大石片,石片下有2层朽木遗存,推测墓室内原来用2层直径为8~18厘米的圆木搭棚,下层放置墓主人遗骸及绝大多数随葬陶器和随身物品;中层放置随葬牛头、羊头和部分陶器;上层放置封口石板。墓内淤沙层理清晰,结构紧密,有圆木垮塌、腐朽后留下的痕迹和残存的黑色木屑。墓室底部为铺有红色物质的硬面,厚约0.7毫米。头厢位于坑北侧下部,平面呈半圆形,穹隆顶,平底,呈四分之一球状。口宽64.2、高36厘米,内置随葬陶器、动物骨骼等。头厢外有2块长条石。墓主人置墓室底部中间,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朝北脚朝南。股骨上有明显的红色物质,胸椎上有黑色炭化物质,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图四;图版一,5~8)。
2017ZGM3位于发掘区南部,T1东南部。发掘前遭到严重盗扰,石室四壁部分暴露于地表外,保存状况差。墓葬方向155°。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壁略呈弧形,南窄北宽。石室外长218、外宽125厘米,石室内长190、内宽75厘米。东西两壁下部为竖置的石板,上部平铺大石块,南壁由规整的大石块垒砌而成,北壁由于遭受破坏,现仅存西北侧4块垒砌的大石块,猜测原来应与南壁相对应,由较规整的大石块垒砌而成。墓底可见红色物质层。人骨位置扰乱,葬式不明。参照其他墓葬的情况,不排除*初的葬式为仰身直肢葬的可能性(图五;图版二,1、2)。
2017ZGM4位于发掘区南部,T1西部偏北处。保存状况极差,残存的南北向砌石中部的2块在发掘前暴露于地表,除东壁和东北转角外,其余石室砌石及墓室的上部结构均已无存,墓室底部西侧、北侧、南侧均已遭破坏。从现存的东壁立石和东北转角砌石来看,M4原来亦应为一座小型土坑石室墓。东壁砌石方向为27°,长215、*宽28、*高37厘米。东壁由东、西2层石块构成。西层石块较连续,现存4块,为竖置的扁平石块,均向东微斜。东层石块仅在西层自南向北第二石块东侧下部发现。东北转角石块平置、较小,不排除已被扰动的可能性。现存墓室底部无石,仅在局部发现有层状涂红迹象,可能亦是在铺垫了一层细沙土并加工平整后进行涂红的。墓室内未发现人骨与朽木痕迹,葬具葬式均已不明,仅出土2块骨骼(图版二,3)。
2017ZGM5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南。发掘前遭到严重破坏,石砌墓室暴露于地表,保存情况差。墓葬大体呈东西向,方向北偏东110°。为竖穴土坑石室墓,残存南、北、东三壁砌石。四周以自然石块砌筑,东西长160、南北宽60~90、深8~40厘米。边框*厚处约16厘米。墓室内仅存部分肢骨,葬具葬式均已不明(图六;图版二,4)。
2017ZGM7位于发掘区南部。发掘前遭到较严重的盗扰,石室内、外散落有较多石块及扰土。主体部分盗扰程度较东北角石框更为严重,石室四壁砌石上部均已暴露于地表之上。墓葬方向112°。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石室墓,主体部分平面略呈长方形,西壁呈圆弧状,西北角和西南角均呈圆弧状。东南角较直,东北角与外伸石框构成一头厢结构,转角亦较直。头厢与主体部分之间连通,整体呈“d”形。石室东西内长168、外长192厘米,南北内宽65、外宽97厘米。头厢南北长67、东西宽21.8厘米。原始底部现存深度为17~20厘米,中部和东部破坏*严重处深29厘米。从现存状况来看,垒砌墓室四壁的石块竖平不一。西壁下部由一竖置的较大石块构成,其中西南角竖置石块上有一平置石块,西北角下部为一竖置的较窄石块,上部为一竖置的较低的条状石块。南壁下面两层上下平砌的石块保存完整,左右方向下层三列、上层四列,偏西处的第三层石块仅存一块。北壁现存部分下部的三层上下平砌的石块保存完整,左右三列,中、西部分别可见第四层的两个石块。东壁现仅可见一块竖置的较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