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辽大百鸟公园遗址2008年度考古发掘报告
张彤 付永平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大百鸟公园遗址是位于沈阳市皇姑区中部的青铜时代新乐上层文化遗址。自1973年至今,新乐上层文化遗址和墓葬在辽宁大学院内及家属区、“建赏欧洲”项目、“水木清华”项目、沈阳市委党校、皇姑文体中心等范围内均时有发现。经多年考古工作认定,以上发现均属辽大百鸟公园遗址。该遗址的中心位于崇山中路南北两侧,百鸟公园和辽宁大学院内西南部,东北距新乐遗址约1.5千米。其分布范围北至新开河南岸,东至长江街,南至夹金山路,西至延河路,面积约为126万平方米。
2008年4~5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沈铁房产开发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青铜时代新乐上层文化遗存,通过布方发掘,共发现新乐上层文化灰坑20座,出土夹砂陶器、石器、青铜削等近50件。具体介绍如下。
一、地理位置及地层堆积
1. 地理位置
沈铁“居住、商业建筑”工程用地位于沈阳市皇姑区怒江北街东侧,由沈阳沈铁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该工程东侧、南侧邻近辽宁大学教职工住宅楼,西傍怒江北街,北接沈阳昌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工程占地面积12003.3平方米。遗址主要分布在该范围内的西南部,面积约250平方米(图一)。
2. 地层堆积
根据文物勘探及考古发掘情况,了解到该遗址西南部文化层堆积较厚,南部、东部次之,中、北部较薄,几乎不见遗物分布。于是选择在地层及遗存堆积较好的工地西南部布方进行发掘。
该地区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可分为4层,介绍如下(图二)。
第1层:现代地表及回填层,厚0.38~0.45米,包含物有现代生活垃圾、现代建筑垃圾、煤渣及砖瓦残块等。
第2层:黄褐色黏土层,厚0.15~0.3米,局部被回填坑及管道沟打破。土质较软,黏性较大,包含物有夹砂陶片、少量青花瓷片及泥质灰陶片等,推测该层的年代为近代。部分灰坑开口于该层下。
第3层:深黄褐色沙黏土层,厚0.25~0.35米,局部被回填坑及管道沟打破,土质较疏松,含沙量较小,包含物有夹砂陶片、桥形器耳、口沿、器底等,推测该层的年代为新乐上层文化。部分灰坑开口于该层下。
第4层:浅黄褐色沙土层,厚0.2~0.35米,局部被回填坑及管道沟打破,土质较硬,含沙量较大,包含物有少量夹砂陶片、器耳、口沿、器底等,推测该层的年代为新乐上层文化。
该层下为浅黄褐色黏土层,质纯净,应为生土。
二、遗迹与遗物
根据遗迹勘探情况,在该区域的西南部布设正方向5米×5米探方10个(编号2008HNTT1~T10),发掘面积250平方米,发现并清理新乐上层文化灰坑20座(图三)。
(一)灰坑
灰坑20座,编号H1~H20,开口于第2、3层下。灰坑平面有近圆形、近长方形、近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填土多为灰褐色,土质较疏松,均系一次堆积形成。灰坑内出土器物有夹砂陶鼎、鬲、罐、壶、杯、盅、纺轮、网坠,石刀、石斧、石片等。
1. H1
(1)形制与结构
H1位于T6中部,平面近圆形,斜弧壁,平底,被现代沟g1打破(图四)。直径约148、深30厘米。填土为灰褐色堆积。
(2)遗物
H1出土陶片50片。有口沿、腹、横桥耳、底、足等,可辨器形有鬲、鼎;陶色以红黄陶为主,其次为黑褐陶,再次为红褐陶。
2. H2
(1)形制与结构
H2位于T6中部偏南,平面近椭圆形,斜弧壁,平底(图五)。平面直径为68~110、深20厘米。填土为灰褐色堆积。
(2)遗物
H2出土陶壶1件,陶片29片。有口沿、腹、鋬耳、足等,可辨器形有鼎;陶色以红黄陶为主,红褐陶次之,再次为黑褐陶。
陶壶 H2∶1,夹砂红褐陶,口微侈,斜沿尖圆唇,短直颈,溜肩,腹部以下残缺,颈肩之间饰一周斜长条戳印纹带。残高10、口径11.4、壁厚0.8厘米(图六,1)。
3. H3
(1)形制与结构
H3位于T6的东南部,平面近圆形,斜弧壁,平底,被现代回填坑h1打破(图七)。平面直径约为78、深18厘米。填土为灰褐色堆积。
(2)遗物
H3出土陶片9片,均为腹部。陶色以红黄陶为主,红褐陶次之。
4. H4
(1)形制与结构
H4位于T8的西北部,平面近椭圆形,斜弧壁,底略平(图八)。平面直径为86~110、深10厘米。填土为灰褐色堆积。
(2)遗物
H4出土陶鼎1件。
陶鼎 H4∶1,夹砂黄褐陶,口微敛,斜沿尖圆唇,斜弧腹,下腹弧收,平底,外腹残留一个横桥耳。残高19.5、口径34、壁厚0.8厘米。桥耳长11.4、高3.4、厚1.2厘米(图六,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