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三水集——许永杰考古文存
0.00     定价 ¥ 298.00
荆门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684981
  • 作      者:
    许永杰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三水集:许永杰考古文存》为许永杰教授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共收录文章57篇,包括论文、书评、序言和随笔。《三水集:许永杰考古文存》分为三个部分,一为“文化考古学”,二为“社会考古学”,三为“理论与方法”。其中文化考古学部分又按照作者四十余年考古发掘、研究和教学所围绕的三个地区分为黄河流域、黑龙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三水集:许永杰考古文存》虽然为个人文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一代考古学者的研究历程和心得。
展开
精彩书摘
壹 文化考古学
  一、黄河流域
  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
  一、研究历程
  “仰韶文化”的提出源于1921年安特生组织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再按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来看,“仰韶文化”这一名称已无法满足距今7000年至5000年间,大致东起太行以东,西抵湟水流域,南达武当山北,北至河套地区这一区域内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忠培已提出用“庙底沟文化”取代庙底沟类型,而后在1993年4月,山西朔州举行的山西考古学会第三届年会上提出用“西阴文化”取代“庙底沟文化”。1996年,张忠培正式发表《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向文明时代的转变》,明确阐释了“仰韶时代”这个概念[1]。
  学界关于仰韶时代的分期,其实也是建立在之前大半个世纪对仰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研究之上的。早在1963年,严文明的《从王湾看仰韶村》[2],通过洛阳王湾的分期标尺将仰韶村的遗存分为五期,其中的三、四期被识别为“仰韶文化晚期”。1979年,张忠培发表《试论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存的文化性质》[3],明确指出仰韶文化晚期包含了半坡四期与泉护二期两个阶段。
  许永杰在《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系》[4]中指出,以往在渭河盆地区别出的“半坡四期文化”和“泉护二期文化”,主要差别是小口尖底瓶的形态不同,即平唇口与喇叭口的差别,反映的是同一考古学文化的时间变化。两者的基本器物组合相同,又同处于仰韶时代的晚期阶段,因此应合并为同一考古学文化,建议称为“泉护文化”,而将其周边的同时期相关遗存称为仰韶晚期遗存。
  本文研究主旨为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涉及西阴文化、泉护文化及其他相关的仰韶晚期遗存。
  二、典型遗址
  20世纪50年代是西阴文化研究历程中的起步时期,当时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陕西和河南两省有三处遗址的发掘对于认识西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处是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5]。该遗址以重唇口小口尖底瓶和花卉纹、鸟纹彩陶盆为代表的遗存,印证出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的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6]的“仰韶文化[7]”遗存是比较单纯的考古遗存。庙底沟遗址发掘之后,这类遗存被命名为“庙底沟类型[8]”,后来又有“庙底沟文化”、“西阴村类型”[9]和“西阴文化”[10]的称谓。
  庙底沟类型的单独命名,还因为其有别于以杯形口小口尖底瓶和鱼纹彩陶盆为代表的西安半坡遗址[11]早期遗存,即“半坡类型”[12]遗存。由此中国的考古学界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仰韶文化”内涵并不单纯,根据文化面貌和文化特征应区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
  较早提出仰韶文化分期的是杨建芳[13],他认为仰韶文化至少包括西阴村类型、半坡类型、后冈类型、三里桥类型、秦王寨类型等,并根据洛阳王湾的发掘,指出秦王寨类型晚于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存,而秦王寨类型却是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一支。
  一处是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14]。该遗址的史前第一期遗存属于西阴文化,可以分为三段[15],并发表有三段的典型器物——重唇口小口尖底瓶的排序图,其演变规律是:重唇内敛程度渐轻,口部逐渐张开。泉护村遗址的第二期遗存属于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彩陶的消失和喇叭口小口尖底瓶是其文化特征,由小口尖底瓶、各类夹砂罐、盆、钵、碗组成的陶器群,表明了其为西阴文化的后裔,但从小口尖底瓶的口部特征观察,其与第一期遗存之间还存有缺环。
  一处是河南洛阳王湾遗址[16]。该遗址的史前第一期遗存属于西阴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期遗存中的F15。该房址共出土4件陶器,其中有3件属于半坡文化,分别为葫芦口双耳尖底瓶、卷沿盆和敞口钵;1件为后冈一期文化的釜形鼎(图一)。F15的共存关系表明半坡文化与后冈一期文化年代同时,严文明将其单列一期,年代上排在西阴文化之前[17]。王湾遗址史前第二期遗存属于秦王寨文化,该遗存中的主要陶器如无耳小口尖底瓶、小口素面壶、夹砂绳纹罐和弦纹罐、素面敛口瓮、彩陶盆等,表现出与西阴文化的承袭关系;但是各种鼎类器和豆类器,则应另有源头。此外,从有承袭关系的器物的具体形态上观察,第一期的西阴文化遗存与第二期的秦王寨文化遗存之间,也还存有缺环,两者非紧密衔接。
  图一 王湾遗址F15器物组合图
  1. 葫芦口双耳尖底瓶 2. 敞口钵 3. 卷沿盆 4. 釜形鼎
  三、典型器物分析
  真正将仰韶早期的西阴文化与泉护二期文化、秦王寨文化等诸仰韶晚期遗存年代拉近的材料,是陕西宝鸡福临堡遗址的第二期遗存。《宝鸡福临堡》[18]报告的执笔者在《试论福临堡仰韶晚期文化遗存》[19]中,提出将福临堡遗址的第二期遗存命名为“福临堡二期类型”,认定其为庙底沟类型到西王村类型的过渡类型,以填补泉护村遗址第一、二两期考古学文化之间的缺环。
  福临堡二期遗存的文化面貌可以H37 发表的器物组合为代表[20],该单位共发表器物12件,器类包括退化重唇口小口尖底瓶、喇叭口小口平底瓶、夹砂附加堆纹绳纹罐、素面敛口缸、素面敛口盆、卷沿素面盆等(图二)。这些器物均可在早于其的西阴文化和晚于其的泉护文化[21]中找到同类器,不但如此,其中重唇口小口尖底瓶的退化重唇样式、喇叭口平底瓶的颈部附加堆纹样式、各类盆均为弧腹样式等,也表现出这组器物在年代上介于西阴文化和泉护文化之间。但是在西阴文化和泉护文化之间是否可以划出一个过渡类型,我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请看几类典型器物的演变。
  图二 福临堡H37器物组合图
  1. 退化重唇口小口尖底瓶 2. 喇叭口小口平底瓶 3. 曲腹钵 4. 弧腹钵 5. 素面敛口双鋬盆6. 卷沿素面盆 7. 附沿缸 8. 附沿缸 9. 夹砂罐 10. 夹砂罐 11. 夹砂罐 12. 夹砂罐
展开
目录
目录
壹 文化考古学
一、黄河流域
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 4
郑州大河村遗址分期 18
垣曲盆地仰韶晚期遗存的两个问题 30
三北地区龙山文化研究 51
河湟青铜文化的谱系 66
甘青宁地区陶鬲的谱系 108
也谈唐汪式陶器的文化属性 138
秦安县历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 145
长城沿线周秦时期双耳陶器的初步考察 150
步入史前考古的殿堂——重温《秦安大地湾》 166
彩陶研究自有后来人——为朱雪菲《仰韶时代彩陶的考古学研究》序 169
二、黑龙江流域
东北境内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的谱系研究 174
黑龙江考古界说 191
20年来的黑龙江区系考古——谨以此文纪念新中国考古事业的指导者苏秉琦先生 198
关于探索黑龙江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 210
黑龙江考古的世纪思考 216
凤林文化初识 226
记忆渤海考古——写在《渤海上京城》报告出版之际 238
三、珠江流域
广西盆地新石器时代遗存分期及相关问题 244
闽南粤东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及相关问题 258
中国南海诸岛考古述要 277
光荣与梦想——“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其意义 289
窥斑知豹——2011年“南海Ⅰ号”考古试掘的意义 292
不忘初心 致力前行——为杨建军《岭南地区商周时期墓葬研究》序 295
从真爱到真懂——为王海娜博士《清中晚期岭南地区建筑陶塑屋脊研究》序 299
考古学研究古村落的成功尝试 302
贰 社会考古学
秦安王家阴洼墓地结构的分析 311
永昌鸳鸯池墓地彩陶图案的分类研究 329
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文化大迁徙 341
周文化形成与周人兴起的考古学考察 380
鲜卑遗存的考古学考察 403
史前考古与古史传说整合研究的两个瓶颈 423
陶寺遗址是尧都吗? 441
禹会村祭坛是否为涂山会盟之地? 445
“陶抄”的考古情境分析 450
盘活史前考古遗存的精华——《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之我见 463
发现与发明——为《历史选择中国模式》而作 467
史前居民的三种粮食加工工具 471
嫩江流域史前先民的生计模式——从昂昂溪骨质渔猎工具说起 480
游邀居民的生存环境、生业方式和人群组织 486
叁 理论与方法
关于重挖著名遗址的思索 497
“华县渭南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512
再审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年代关系——以叠压打破和共存关系为视角 519
关于民乐东灰山遗址炭化农作物年代的订正 540
殷墟十五次发掘形成的中国考古地层学叙议 546
中国考古层位学的里程碑之作——《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导读 584
考古层位学札记三则 595
中国考古类型学研究中单种器物研究的轨迹——以几位考古学家的陶鬲研究为例 609
“类型学”和“情境分析”是考古学器物研究的基本方法——读《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 637
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情境分析 641
漫谈历史时期考古学的方法——从安阳西高穴汉魏大墓的墓主推定说开去 653
民族考古学是什么 667
聚落考古在中国——历程 现状 问题 677
黑龙江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聚落考古计划 689
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 700
黑龙江省铁器时代的聚落形态 718
考察日本弥生时代环壕聚落的两点启示 730
后记 73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荆门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