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化考古学
一、黄河流域
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
一、研究历程
“仰韶文化”的提出源于1921年安特生组织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再按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来看,“仰韶文化”这一名称已无法满足距今7000年至5000年间,大致东起太行以东,西抵湟水流域,南达武当山北,北至河套地区这一区域内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忠培已提出用“庙底沟文化”取代庙底沟类型,而后在1993年4月,山西朔州举行的山西考古学会第三届年会上提出用“西阴文化”取代“庙底沟文化”。1996年,张忠培正式发表《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向文明时代的转变》,明确阐释了“仰韶时代”这个概念[1]。
学界关于仰韶时代的分期,其实也是建立在之前大半个世纪对仰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研究之上的。早在1963年,严文明的《从王湾看仰韶村》[2],通过洛阳王湾的分期标尺将仰韶村的遗存分为五期,其中的三、四期被识别为“仰韶文化晚期”。1979年,张忠培发表《试论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存的文化性质》[3],明确指出仰韶文化晚期包含了半坡四期与泉护二期两个阶段。
许永杰在《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系》[4]中指出,以往在渭河盆地区别出的“半坡四期文化”和“泉护二期文化”,主要差别是小口尖底瓶的形态不同,即平唇口与喇叭口的差别,反映的是同一考古学文化的时间变化。两者的基本器物组合相同,又同处于仰韶时代的晚期阶段,因此应合并为同一考古学文化,建议称为“泉护文化”,而将其周边的同时期相关遗存称为仰韶晚期遗存。
本文研究主旨为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涉及西阴文化、泉护文化及其他相关的仰韶晚期遗存。
二、典型遗址
20世纪50年代是西阴文化研究历程中的起步时期,当时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陕西和河南两省有三处遗址的发掘对于认识西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处是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5]。该遗址以重唇口小口尖底瓶和花卉纹、鸟纹彩陶盆为代表的遗存,印证出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的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6]的“仰韶文化[7]”遗存是比较单纯的考古遗存。庙底沟遗址发掘之后,这类遗存被命名为“庙底沟类型[8]”,后来又有“庙底沟文化”、“西阴村类型”[9]和“西阴文化”[10]的称谓。
庙底沟类型的单独命名,还因为其有别于以杯形口小口尖底瓶和鱼纹彩陶盆为代表的西安半坡遗址[11]早期遗存,即“半坡类型”[12]遗存。由此中国的考古学界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仰韶文化”内涵并不单纯,根据文化面貌和文化特征应区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
较早提出仰韶文化分期的是杨建芳[13],他认为仰韶文化至少包括西阴村类型、半坡类型、后冈类型、三里桥类型、秦王寨类型等,并根据洛阳王湾的发掘,指出秦王寨类型晚于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存,而秦王寨类型却是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一支。
一处是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14]。该遗址的史前第一期遗存属于西阴文化,可以分为三段[15],并发表有三段的典型器物——重唇口小口尖底瓶的排序图,其演变规律是:重唇内敛程度渐轻,口部逐渐张开。泉护村遗址的第二期遗存属于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彩陶的消失和喇叭口小口尖底瓶是其文化特征,由小口尖底瓶、各类夹砂罐、盆、钵、碗组成的陶器群,表明了其为西阴文化的后裔,但从小口尖底瓶的口部特征观察,其与第一期遗存之间还存有缺环。
一处是河南洛阳王湾遗址[16]。该遗址的史前第一期遗存属于西阴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期遗存中的F15。该房址共出土4件陶器,其中有3件属于半坡文化,分别为葫芦口双耳尖底瓶、卷沿盆和敞口钵;1件为后冈一期文化的釜形鼎(图一)。F15的共存关系表明半坡文化与后冈一期文化年代同时,严文明将其单列一期,年代上排在西阴文化之前[17]。王湾遗址史前第二期遗存属于秦王寨文化,该遗存中的主要陶器如无耳小口尖底瓶、小口素面壶、夹砂绳纹罐和弦纹罐、素面敛口瓮、彩陶盆等,表现出与西阴文化的承袭关系;但是各种鼎类器和豆类器,则应另有源头。此外,从有承袭关系的器物的具体形态上观察,第一期的西阴文化遗存与第二期的秦王寨文化遗存之间,也还存有缺环,两者非紧密衔接。
图一 王湾遗址F15器物组合图
1. 葫芦口双耳尖底瓶 2. 敞口钵 3. 卷沿盆 4. 釜形鼎
三、典型器物分析
真正将仰韶早期的西阴文化与泉护二期文化、秦王寨文化等诸仰韶晚期遗存年代拉近的材料,是陕西宝鸡福临堡遗址的第二期遗存。《宝鸡福临堡》[18]报告的执笔者在《试论福临堡仰韶晚期文化遗存》[19]中,提出将福临堡遗址的第二期遗存命名为“福临堡二期类型”,认定其为庙底沟类型到西王村类型的过渡类型,以填补泉护村遗址第一、二两期考古学文化之间的缺环。
福临堡二期遗存的文化面貌可以H37 发表的器物组合为代表[20],该单位共发表器物12件,器类包括退化重唇口小口尖底瓶、喇叭口小口平底瓶、夹砂附加堆纹绳纹罐、素面敛口缸、素面敛口盆、卷沿素面盆等(图二)。这些器物均可在早于其的西阴文化和晚于其的泉护文化[21]中找到同类器,不但如此,其中重唇口小口尖底瓶的退化重唇样式、喇叭口平底瓶的颈部附加堆纹样式、各类盆均为弧腹样式等,也表现出这组器物在年代上介于西阴文化和泉护文化之间。但是在西阴文化和泉护文化之间是否可以划出一个过渡类型,我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请看几类典型器物的演变。
图二 福临堡H37器物组合图
1. 退化重唇口小口尖底瓶 2. 喇叭口小口平底瓶 3. 曲腹钵 4. 弧腹钵 5. 素面敛口双鋬盆6. 卷沿素面盆 7. 附沿缸 8. 附沿缸 9. 夹砂罐 10. 夹砂罐 11. 夹砂罐 12. 夹砂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