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
石片
旧石器时代早期
长6.3、宽6.2、厚1.2厘米
1964年黔西观音洞遗址出土(编号P15002),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燧石。台面为修理台面,尺寸为3.2厘米×1.3厘米。石片背面有3个主要片疤,没有保留石皮。
石片
旧石器时代早期
长3.9、宽3.2、厚1.1厘米
1964年黔西观音洞遗址出土(编号P3955),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燧石。台面为素台面,尺寸为3.1厘米×1.1厘米。石片背面有4个主要片疤,方向有同向的,也有左右两侧垂直方向,远端微卷。
石片
旧石器时代早期
长6.5、宽5.2、厚1.7厘米
1964年黔西观音洞遗址出土(编号P15951),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燧石。石片背面有4个主要片疤,其方向有同向和侧向。石片剥片较成功,末端形态为羽状。
石片
旧石器时代早期
长5、宽4.1、厚1.8厘米
1964年黔西观音洞遗址出土(编号P15638),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燧石。台面为素台面,尺寸为2.4厘米×0.4厘米。石片背面有5个主要片疤,没有保留石皮,背面片疤方向主要为聚汇方向。石片远端为羽状。
石片
旧石器时代早期
长12、宽4、厚1.5厘米
1993年盘县大洞遗址出土(编号PD93∶1229),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石灰岩。体型较大,台面有一定修理,台面尺寸为4.8厘米×4.2厘米,打击点、打击泡明显。背部有两个同方向片疤,左侧边缘破损,疑为使用痕迹。
石片
旧石器时代中期
长6.7、宽7.3、厚0.2厘米
1981年水城硝灰洞遗址出土(编号GSX.P043),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变质灰岩。外形不规则。零台面,打击点部位凹缺,腹面打击泡清晰可见,背面保存着原来的砾石面。
石片
旧石器时代中期
长8.7、宽7.1、厚1.9厘米
1973年水城硝灰洞遗址出土(编号GSXA3.P002),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变质灰岩。外形近椭圆形。零台面,打击点部位凹缺,腹面打击泡较平,远边平齐较左右两边略厚,背面保存原来的砾石面。
石片
旧石器时代晚期
长2.9、宽2.5、厚0.6厘米
1982年普定穿洞遗址出土(编号GPC.P3050),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燧石。人工台面,整体呈不规则形。背部为节理面。半锥体凸出,同心波明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