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
天津蓟州区赤霞峪西岭旧石器地点的石器研究*
王春雪1王家琪1窦佳欣1魏天旭1宋家兴1盛立双2甘才超2
(1.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长春,130012;2.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300170)2005年3~5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次在天津蓟县(现蓟州区)发现旧石器地点,后经整理共13处,采集石制品千余件[1]。2007年5~7月,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对其中东营坊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2]。上述工作填补了天津地区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丰富了研究环渤海地区古人类与古环境的资料。
为进一步对天津地区旧石器进行研究,2015年4~5月,吉林大学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成旧石器考古队,在当地文物保管所的配合下,再次对蓟县(现蓟州区)进行旧石器田野调查。新发现旧石器地点13处,采集石制品数百件,收获颇丰。2015年 4月底,在赤霞峪西岭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地表采集石制品59件。本文即是对此地点发现的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
蓟州区位于天津市区北部,属于天山—阴山—燕山纬向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海陆变迁过程,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3]。赤霞峪西岭旧石器地点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北部,该地点东邻小港乡,西靠船舱峪村,北抵八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东北距清东陵约7千米,西南距蓟州区约20千米,西距北京市区约100千米。该区域属低山丘陵地区,泃河在其南部自西向东流过。该地点位于泃河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海拔173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0°9′19″,东经117°33′39.7″(图一)。
图一赤霞峪西岭地点河谷剖面示意图
二、石制品的分类与描述
赤霞峪西岭地点共采集石制品59件,原料全部为石英砂岩,器物类型为石片和工具。下面进行分类与描述。
(一)石片
共30件,均为锤击石片。根据石片的完整程度分为完整石片和断片(表一)。
表一石片统计表
1. 完整石片
共18件。长24.92~64.97毫米,平均长38.12毫米;宽23.03~71.65毫米,平均宽45.52毫米;厚6.63~25.89毫米,平均厚13.50毫米;重3.22~67.88克,平均重25.82克。台面分为自然台面、打击台面和有疤台面。台面长10.3~58.73毫米,平均长26.75毫米,台面宽2.83~26.98毫米,平均宽11.35毫米。石片角79°~129°,平均96.28°。石片背面可分为全疤、含少部分自然面以及全部自然面三种。背面石片疤数量*多的达 6个。
标本15TJCX∶25,长62.8毫米,宽71.65毫米,厚18.54毫米,石片角101°,重85.5克。形状不规则,台面为打击台面,台面长 58.73毫米,宽 18.38毫米。劈裂面上打击点集中,半椎体较凸,同心波不显著,放射线清晰,背面全疤(图二,1)。
2. 断片
共12件,根据断裂方式的不同分为近端、左侧、右侧和远端断片。
(1)近端共4件。长27.23~57.41毫米,平均长41.18毫米;宽53.02~81.79毫米,平均宽
67.13毫米;厚9.6~21.93毫米,平均厚17.04毫米;重24.68~68.09克,平均重45.27克。台面均为打击台面。台面长25.55~64.42毫米,平均长47.69毫米,台面宽9.01~18.09毫米,平均宽14.98毫米,石片角89°~111°,平均97.75°。
标本15TJCX∶15,长57.41毫米,宽81.79毫米,厚18.45毫米,重64.42克。形状不规则,打击点集中,同心波明显,有放射线,背面全疤(图二,3)。
(2)左侧共2件。长48.11~56.47毫米,平均长52.29毫米;宽38.53~42.17毫米,平均宽40.35毫米;厚17.8~23.87毫米,平均厚20.84毫米;重41.41~41.9克,平均重41.66克。
标本15TJCX∶12,长56.47毫米,宽42.17毫米,厚17.8毫米,重41.9克。打击点集中,半锥体较平,同心波明显,有放射线,背面全疤(图二,2)。
(3)右侧共3件。长41.67~50.3毫米,平均长46.77毫米;宽33.2~42.39毫米,平均宽36.71毫米;厚13~22.67毫米,平均厚16.74毫米;重26.07~40.69克,平均重31.09克。
标本15TJCX∶39,长50.3毫米,宽34.54毫米,厚22.67毫米,重40.69克。打击点集中,半锥体较平,同心波不明显,有放射线,背面全疤(图二,4)。
(4)远端
共3件。长27.19~46.74毫米,平均长35.76毫米;宽32.78~57.34毫米,平均宽42.73毫米;厚8.84~12.58毫米,平均厚11.19毫米;重10.02~31.48克,平均重
17.53克。
图二石片
1. 完整石片(15TJCX∶25) 2. 左侧断片(15TJCX∶12) 3. 近端断片(15TJCX∶15) 4. 右侧断片(15TJCX∶39) 5. 远端断片(15TJCX∶21)
标本15TJCX∶21,长46.74毫米,宽57.34毫米,厚12.58毫米,重31.48克。同心波明显,背面全疤(图二,5)。
(二)工具
共29件,可分为二、三类工具[4](表二)。
1. 二类工具
共17件。均为刮削器,根据刃的数量分为单刃和双刃。毛坯均为片状。
(1)单刃
共16件。根据刃缘形态的不同分为直、凸、凹刃。
①单直刃
共4件。长44.77~98.36毫米,平均长66.23毫米;宽32.2~91.09毫米,平均宽63.34毫米;厚12.51~29.41毫米,平均厚22.63毫米;重18.7~222.93克,平均重108.04克。刃缘长39.7~83.65毫米,平均长52.78毫米。刃角30°~50°,平均36.25°。石器在刃部均有不连续的小疤,个别刃部也留有磨光的现象,应为刃部作用于被加工物所留下的痕迹。
表二工具统计表
标本15TJCX∶2,长98.36毫米,宽90.58毫米,厚25.74毫米,重222.93克。片状毛坯,形状不规则。刃长83.65毫米,刃角35°。器物大小适中,刃部薄锐,无需加工,方便直接使用。刃部劈裂面一侧留有细小的不规则的疤,除后期自然磕碰处外,其余均为与被加工物体接触所致(图三,4)。
②单凸刃
共11件。长36.93~89.31毫米,平均长59.98毫米;宽31.7~60.52毫米,平均宽44.83毫米;厚8.25~25.02毫米,平均厚16.27毫米;重12.79~107.58克,平均重41.94克。刃缘长35.4~83.37毫米,平均长47.91毫米。刃角20°~50°,平均34.09°。在刃部均有不连续的小疤,个别刃部也留有磨光的现象,应为刃部作用于被加工物所留下的痕迹。
标本15TJCX∶43,长57.03毫米,宽60.52毫米,厚17.5毫米,重47.87克。形状不规则。刃长39.93毫米,刃角25°。器物大小适中,刃部薄锐,无须加工,方便直接使用。刃部劈裂面一侧留有细小的不规则的疤,除后期自然磕碰处外,其余均为与被加工物体接触所致(图三,2)。
③单凹刃
共1件。15TJCX∶46,长40.07毫米,宽30.05毫米,厚11.52毫米,重11.96克。形状不规则。刃长29.28毫米,刃角50°。器物大小适中,刃部薄锐,无须加工,方便直接使用。刃部劈裂面一侧留有细小的不规则的疤,除后期自然磕碰处外,其余均为与被加工物体接触所致(图三,1)。
(2)双刃
共1件,为凸凹刃刮削器。15TJCX∶11,长116.45毫米,宽92.52毫米,厚25.44毫米,重156.84克。形状不规则。B处以自然边做凸刃,刃长90.2毫米,刃角30°;A处以自然边做凹刃,刃长92.48毫米,刃角40°。器物大小适中,刃部薄锐,无须加工,方便直接使用。刃部劈裂面一侧留有细小的不规则的疤,除后期自然磕碰处外,其余均为与被加工物体接触所致(图三,3)。
图三二类工具
1. 单凹刃刮削器(15TJCX∶46) 2. 单凸刃刮削器(15TJCX∶43) 3. 凸凹刃刮削器(15TJCX∶11)4. 单直刃刮削器(15TJCX∶2)
2. 三类工具
共12件。可分为刮削器和砍砸器。毛坯均为片状。
(1)刮削器
共11件。分为单刃(10件)和双刃(1件)。单刃根据刃的形态可分为直、凸、凹和尖刃。双刃为直凹刃。
①单直刃共3件。长37.08~87.87毫米,平均长67.15毫米;宽47.12~71.91毫米,平均宽
62.14毫米;厚11.1~32.32毫米,平均厚23.55毫米;重21.49~211.94克,平均重136.3克。刃长32.21~76.14毫米,平均长53.55毫米,刃角45°~70°,平均58.33°。加工方式包括正向和反向。
标本15TJCX∶1,形状不规则。长87.87毫米,宽71.91毫米,厚32.32毫米,重211.94克。刃长76.14毫米,刃角60°。A处为反向修理,形成刃缘;B处为修形,使石器大小合适,方便使用(图四,6)。
②单凸刃
共1件。15TJCX∶27,长33.96毫米,宽36.78毫米,厚11.4毫米,重9.47克。A处经连续的反向加工,形成凸刃,刃长43.1毫米,刃角65°(图四,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