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特稿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方勤 向其芳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大洪山山脉南部的山前开阔平原,长江以北、汉水以东,东河、西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后注入汉水的支流天门河,汇入长江(图一)。该遗址持续时间长,跨度为距今5900~3800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考虑到其在诠释中华文明尤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自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进行考古,迄今已60余年。这60余年中,有两个重要的考古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另一个便是2014~2019年。两个阶段大量艰苦细致的科学考古一步步深化了我们对于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认知。
尤其是2014~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三家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石家河遗址群及外围9平方千米的区域进行了系统勘探,发现、确认了谭家岭城址、印信台大型祭祀区、谭家岭高等级玉殓葬、三房湾专业制陶作坊等重要遗址区,为深入了解石家河遗址群的宏观结构与组织分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进一步揭示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分层化的总体趋势a。
图一 石家河遗址地理位置图
综合这些年的考古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石家河遗址的时空框架,将其分为中心聚落初步形成、文化持续引领与辐射、融入中原文明三期。
第一期是中心聚落初步形成期,经历了距今5900~4800年千余年的缓慢发展,建成了中心聚落谭家岭城,故也称谭家岭城时期。
谭家岭城位于石家河遗址的中心,平面大体呈圆角方形,城垣内总面积17万平方米,城壕内总面积则达26万平方米(图二),远大于同时期同文化性质的城头山二期城址及其他遗址,是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重要开端,也是后来的石家河古城形成的重要基础。城垣由较纯净黄土堆筑而成,顶宽约14.5米,厚约3.1米。城墙外有环绕一周的壕沟,壕沟内有附属的木构建筑。木构遗迹位于城垣外侧壕沟,由一排与城垣平行的长木栏构成(图三)。谭家岭城一直沿用至屈家岭文化早期。
第二期为石家河强盛期,是引领与辐射长江中游的重要时期,以石家河城的建成为标志,也称石家河城时期。
石家河城遗址主体位于东西两河之间,总面积达8平方千米,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面积*大、等级*高的史前聚落遗址群(图四)。这一时期石家河城建成并沿用,城内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印信台祭祀建筑等配套建筑,是同时期长江中游的中心聚落和都邑性城市。
在石家河城的正西方,考古人员发现了人工堆筑的方形台地以及大量的套缸遗存。这处遗址被称为印信台遗址,南北长110米,东西宽130米,面积14300平方米(图五)。目前在台地发掘面积1475平方米,祭祀等遗迹位于第3层下,文化层堆积局部揭露至第6层,主要分布在人工堆筑的台基之间的低洼处。
文化层堆积中包含大量陶缸、陶杯等碎片及少量人骨残骸,年代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5座人工堆筑的台基中,台基Ⅱ长35米,宽12米,高1.1米。沿台基边缘分布100余套瓮棺类(盖鼎、扣碗、立缸等)遗存(图六)。台基之间有些废弃的红陶缸还呈现排列有序、相互套接的状态,部分套缸之间存在明显的叠压关系(图七)。陶缸均为夹粗砂红陶,器形以宽折沿深腹小平底缸为主,上有刻划符号。
图二 谭家岭古城范围
专家推测,在印信台遗址,每一次祭祀都留下了套缸等遗迹,套缸有叠压关系,表明曾经有多次祭祀,有早晚关系。对套缸成分进行分析显示,这些套缸来自于大约5个不同的生产场所,而且从形制、纹饰及套缸上的刻划符号可作大致区分,表明祭祀活动是不同的人群共同参与的结果。
在石家河城内南部偏西处,考古人员发现三房湾遗址。目前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文化层揭露至第6层,在第3层下出土数以万计的厚胎红陶杯残件,还发现与制陶有关的黄土坑、窑、烧土面、洗泥池等遗迹(图八)。其中发现的一个小型陶窑,仅存底部,但结构清楚,同时还发现数个红陶杯叠烧在一起的现象,表明三房湾遗址曾经作为专业制陶作坊存在,并持续使用至石家河文化晚期。
位于石家河城内中部的谭家岭遗址,继1989年揭露出厚达八九十厘米的墙体外,2016年又在石家河文化晚期文化层下面,发掘出一座残存的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面积达144平方米的建筑台基(图九)。这些大型房屋建筑为确定谭家岭为石家河城的中心,以及在谭家岭一带寻找宫殿性礼仪建筑提供了重要线索。
图三 谭家岭古城解剖与城壕内木结构
1.谭家岭古城2.谭家岭古城挡水板3.城壕挡板结构
石家河遗址的第三期又被称为肖家屋脊文化时期,距今4200~3800年,也是该文化的突变与衰落期,遗存数量减少。完全不同于前期的瓮棺葬开始流行,说明曾经的石家河城已经不再使用。不过肖家屋脊瓮棺葬、谭家岭瓮棺葬、严家山瓮棺葬,以及罗家柏岭遗址均出土了大量文化内涵丰富奇特的玉器。
2015年发掘的谭家岭玉殓葬等级*高,玉器组合中包含了神人头像,填补了过去在玉殓葬等级划分上的缺环。从玉器的类型可以看出等级的不同,发现神人头像玉器的显然为*高等级,仅有虎、蝉等动物造型的为第二等级(图一○),而仅见少量边角料的等级*低。
严家山遗址出土了一些玉料与制玉工具,为肖家屋脊文化的部分玉器是本地制造提供了重要依据,说明即使在*后的衰落期,依然存在着发达的手工业。
60余载的石家河考古陆续勾勒出石家河遗址群宏观聚落格局的演变进程。石家河遗址在距今5900~3800年主体时段内,经历了初兴、强盛、突变及衰落的阶段性变化。
谭家岭古城兴起,城垣的发现,将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年代提前至
展开